排放交易市场,也称为总量管制和交易计划,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在排放交易体系下,政府对允许的排放量设定上限,并向控排企业分配一定的排放限额,减排效率更高的控排企业能够向超过排放限额的控排企业出售配额。碳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就强制减排市场而言,在一级市场,政府将碳配额免费分配或通过拍卖有偿分配给控排企业;在二级市场,市场参与者可以交易碳配额现货和衍生品合约。二级市场交易包括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通常以现货、远期、期货和期权合约的形式进行。
中国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局平稳。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China Carbon Emission Trade Exchange, CCETE)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与欧盟碳市场限制排放总量不同,中国全国碳市场采用基于强度的上限,限制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换句话说,配额的初始分配是基于工厂的产量及其行业基准值。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的国家碳市场和试点碳市场仅限现货交易,尚未推出碳期货等衍生品工具。
根据历史产量和基准值,政府向控排单位免费发放所有配额,因此全国碳市场没有产生任何收入。考虑到疫情的影响以及确保冬季供暖等民生需求,生态环境部还组织制定了“配额清缴履约20%上限”和“燃气机组按配额分配量清缴履约”等政策,并允许国家核证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CER)用于配额清缴抵消,为配额清缴负担较重的重点排放单位减轻经济压力。整体而言,第一履约期配额供应略高于需求。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完成了第一个完整的履约周期(2019年-2020年),履约率为99.5%。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
CEA价格相对较低,整体走势平稳。全国碳排放配额(Chinese Emission Allowance, CEA)交易于7月16日开始,开盘价为48元/吨,随后小幅上涨:截至2021年12月末,收盘价为54.22元/吨,比7月份的起始价上涨了12.96%。2022年,CEA价格整体走势平稳,价格维持在略低于60元/吨的水平,截至2022年9月30日,CEA收盘价为57.5元/吨。
市场发展初期,流动性不足。2021年,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接近76.6亿元,交易活动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换手率仅为2%,低于地方试点,远低于欧盟市场。相较于覆盖规模,全国碳市场交易量相对较低,这源于全国碳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且第一个履约周期仅允许控排单位进行交易。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量为1.79亿吨,与两年合规周期发放的90亿碳配额相比,换手率仅为2%,低于地方试点市场的平均换手率(5%),远低于欧盟现货市场的换手率(2020年超过80%)和期货市场的换货率(2020年超过500%)。只有具备相当的流动性,才能形成真的价格信号,没有流动性,价格将会出现失真。
存在明显的“潮汐效应”,交易量在履约期限前有所上升。75%的交易发生在履约截止日期前一个月,这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许多企业缺乏常规交易策略,尚未做好持续交易的准备。其二是政府在10月至11月期间对配额分配进行了调整,这使得控排单位准备履约和完成交易的时间被压缩至不足两月。由于第二履约期尚未启动,2022年成交量低迷,截至9月30日,当年累计成交量仅0.16亿吨,不足2021年成交量的10%。
交易主要是场外大宗交易。场外大宗协议交易(≥10万吨)占总交易量的83%,价格平均比挂牌协议交易低8%。大宗交易价格限制为前一天收盘价的±30%,这比挂牌协议交易限制(±10%)更具灵活性。大型集团采用大宗协议交易匹配集团内公司的需求,以更低的成本进行交易,从而降低总体履约成本。然而,大宗协议交易无法反映配额价值或减排成本,价格信号失真。
来源:碳排放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