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变形抗力预测精度,以兴澄特钢中厚板轧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针对性提出2种利用机器学习对变形抗力进行预测的方法:一种是极限学习机(ELM)与传统数学模型结合的多钢种变形抗力模型及建模方法,另一种是基于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的变形抗力模型及建模方法。方法一参考周纪华-管克智变形抗力模型,改进原变形抗力模型结构形式,计算出低合金钢、合金钢及高合金钢代表钢种的基准变形抗力;通过非线性回归计算出与钢种无关的变形参数影响系数,引进ELM神经网络算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及交叉验证优选神经网络参数,通过线性插值对预测结果进行平滑处理,减小ELM预测残差,最后与传统数学模型相结合得到变形抗力。方法二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结合机理,构建2种不同结构的深度神经网络,采用小批量(mini-batch)和均方根传播(RMSprop)优化算法寻优,结合批标准化(BN)和早停(early stopping)正则化策略提高模型泛化能力与稳定性,最后综合工艺特性,分别对粗轧机(RM)、精轧机(FM)建立变形抗力预测模型,提高模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深度学习预测变形抗力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经离线分析,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由原模型的9.27%降至平均2.59%;在线应用后,轧制力预测精度相对误差10%以内比例由72.31%提高到平均90.24%,提高了现场生产的工艺水平。
关键词:
过程控制模型是中厚板轧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精确预测轧制压力是过程控制模型的重要目标之一,既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也关系到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变形抗力是轧制压力计算的核心,提高各种金属材料、各种工艺条件下的变形抗力预测精度对科学地制定轧制规程、提高生产效率非常必要[1,2]。目前,国内很多钢铁生产企业的轧制过程控制模型从国外引进,因此有必要在理解引进模型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研发适合自身生产工艺要求的过程控制新模型。
李英等[3]提出,计算变形抗力主要有2种方法:一是传统数学公式建模,大量研究[4~8]基于不同的结构式,通过对实验数据拟合获得回归系数,其中周纪华-管克智公式[4]应用较多,它改进了应变速率指数与变形温度的关系,用非线性函数修正了应变的影响,但由于实验条件与实际生产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轧制应用时基于实验数据得到的模型需进行优化和调整,故部分研究[9~11]采用现场轧制过程的实测数据,通过轧制压力计算公式进行逆运算,得到材料的实测变形抗力近似值,再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不同钢种的变形抗力模型。另一种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宿彦京等[12]提出应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探索新材料、新性能。目前,大多研究者针对特定钢种的实验数据开展研究。王涛等[13]利用反向传播(BP)神经元网络技术对GH4720Li合金热变形过程中的流变力学行为进行预测。李淼泉等[14]利用热模拟压缩实验数据,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把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变作为输入变量,进行GH4169镍基高温合金高温变形时的流变应力模型预测。Phaniraj和Lahiri[15]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建模,网络输入变量为:C当量、变形温度、应变、应变速率。
上述模型算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大大提高了预测精度,但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回归公式建模大多只适用特定的钢种,有的公式虽从形式上考虑了部分化学元素对变形抗力的影响,但通常是针对某钢种成分的标准值进行计算,不能充分反映同一钢种化学成分波动时变形抗力的变化。周纪华等[16]基于9个钢号的碳钢,通过回归得到C、Si、Mn、Cu元素含量对流动应力的影响。赵嫚嫚等[17]研究了Al、Ni加入量对1Cr9Al(1~3)Ni(1~7)WVNbB (质量分数,%)钢热变形行为、峰值应力及热变形激活能的影响。神经网络建模大都基于实验数据,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许多成果,部分已应用于在线生产。为充分利用现场二级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建立基于实际生产过程实测数据的变形抗力模型,更为符合轧线实际轧制情况。不仅精度更高,且对现场生产有更直接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5]。
本工作针对兴澄特钢中厚板品种多、合金化程度高的产品特点及极限规格、特殊钢种及换钢种规格后第一块板控制精度低的难点,改进了由国外某公司提供的依靠经验数据回归建模的传统变形抗力模型(以下简称“原模型”)。以现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引入2种神经网络算法,一种是单隐层神经网络极限学习机(ELM)与传统回归模型结合,得到一个精度较高的多钢种变形抗力模型,不仅考虑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变等主要因素,还充分考虑化学成分波动的影响;另一种是基于TensorFlow机器学习框架的深度学习模型,采用早停(early stopping)正则化策略提高模型泛化能力,采用小批量(mini-batch)和均方根传播(RMSprop)结合的优化算法避免模型训练过程陷入局部最小点,最后根据工艺特性,分别对粗轧机(RM)、精轧机(FM)变形抗力建模进行预测,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最终在保持现有轧制力模型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变形抗力模型替换为基于TensorFlow的RM、FM单独建模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1模型理论
1.1轧制力与变形抗力数学模型
轧制力模型采用Sims公式,模型基本形式为[18]:
式中,P为轧制力,kN;K为金属变形抗力,取决于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及变形条件,K= 1.15σ,MPa (σ为金属单应力状态下的变形抗力,MPa);B为轧件宽度,mm;R'为工作辊压扁半径,mm;Δh为道次压下量,mm;Qp为应力状态影响系数。
变形抗力数学模型采用的是同钢种使用相同变形抗力参数曲线,没有考虑化学成分波动对变形抗力的影响,基本形式为[18]:
式中,σ0指在变形温度t= 1200℃、应变ε= 0.1、应变速率
实测变形抗力(Kact)通过实测轧制力反算近似得到,计算公式为[9]:
1.2改进现有变形抗力模型回归公式
实际生产过程中,因特定钢种在特定温度下对应的应变、应变速率数据非连续,故从在线生产数据库中随机选取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的3个钢种X70 (简称A)、12Cr2Mo1R (简称B)和1.2311 (简称C) (见表1)对应的热模拟实验数据[18]制图,如图1所示。变形温度升高,所有钢种变形抗力都不同程度下降;应变速率对变形抗力的影响,不仅与钢种有关,且与变形温度有关;应变与变形抗力并非简单的幂函数关系,随着变形温度、应变速率的变化出现上升或者下降趋势。
表1试样化学成分 (mass fraction / %)
Table 1
图1
图1试样在不同变形温度(t)和不同应变速率(
Fig.1Stress-strain curves of samples under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oft= 900oC (a),t= 1000oC (b), andt= 1100oC (c) and strain rates of
需要说明的是,
图2
图2变形抗力与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变的关系
Fig.2Relationship between deformation resistance and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a), strain rate (b), and strain (c)
参考常用的周纪华-管克智公式[4]结构,其用非线性函数表示变形条件之间对变形抗力的交互影响,形式如下:
式中,
基准变形抗力的选取并不唯一,周纪华-管克智模型是实验研究测定102个钢和合金的高温高速下的塑形变形抗力,变形条件为:
式中,
选取钢种A、B和C现场生产数据各300条,分别用
式中,Mi表示实测值,Pi表示计算值,N表示样本数。RMSE越小,回归模型预测精度越高。r绝对值越接近1,回归模型预测精度越高。可知,
1.3 ELM神经网络
ELM是一种单隐含层前馈神经网络,其特点是网络输入层与隐含层间的连接权值和隐含层神经元的阈值可随机生成,且整个训练过程无需调整。研究表明,与传统的BP、径向基函数(RBF)等基于梯度思想的神经网络算法相比,ELM具有待定参数少、学习速度快[19]、预测精度高及泛化性能好等优点[20~22],具体算法如下。
给定任意N个不同样本(xi,yi),其中xi∈Rn、yi∈Rm分别为n维和m维实数向量空间,则具有L个隐层节点个数(L≤N)和激活函数g(x)的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yj为样本输出,ai为输入层到第i个隐含层的输入权值,xj为样本输入,bi为第i个隐层节点阈值,βi为第i个隐层神经元与输出层权值,g(aixj+bi)为第i个隐层神经元的输出。
由以上可知,ELM算法步骤为:给定训练样本(xi,yi);确定隐层神经元个数L,随机生成输入权重a和隐层阈值b;选择激活函数,计算隐层输出矩阵;通过求广义逆得到输出权重β。
1.4基于TensorFlow的深度学习网络
深度学习为解决复杂非线性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23],TensorFlow是端到端的开源机器学习平台。Keras是用于构建和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的TensorFlow高阶应用程序接口(API),具有易使用、兼容性大和灵活性高的特点,可实现快速原型设计。
深度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变换层来实现输入数据到目标结果的映射。在深度学习中,每层的变换由一组权重来实现,利用损失函数衡量网络输出结果的质量,再将损失值作为反馈信号进行权重调节。深度学习的工作原理:首先对神经网络的权重随机赋值,然后根据预测值和真实目标值的差(损失值),利用反向传播算法微调神经网络每层的参数,从而降低损失值;根据调整的参数继续计算损失值;不断重复,直到整个网络的损失值达到最小,即算法收敛。
2基于实测数据的神经网络变形抗力预测模型建模
2.1样本数据获取
收集现场一段时间内连续生产的175个钢种的176835条生产数据,首先对检测异常数据进行清洗[24],得到99422条训练样本数据,另取训练样本以外的58944条测试样本数据。为降低变量差异对模型的影响,建模前对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25]:
式中,x*为标准化后的样本数据,
2.2神经网络输入变量分析
结合生产工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26],将变形抗力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选择关联度大于0.85的参数作为模型自变量,包括ε、t、
表2变形抗力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
Table 2
图6
图6变形抗力预测值和实测值比较
Fig.6Comparisons of the measured value and the predicted value of deformation resistance for scheme 1 (a), scheme 2 (b), scheme 3 (c), scheme 4 (RM) (d1), and scheme 4 (FM) (d2)
图7
图7Deep_RM和Deep_All预测值分别与RM真实值的偏差绝对值分布对比
Fig.7Comparison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true value of RM deformation resistance and the predicted value obtained by Deep_RM (a) and Deep_All (b) (
图8
图8Deep_FM和Deep_All预测值分别与FM真实值的偏差绝对值分布对比
Fig.8Comparison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true value of FM deformation resistance and the predicted value obtained by Deep_FM (a) and Deep_All (b)
由表4可知,在相同样本条件下,4个方案预测精度均比原模型预测精度高,其中方案1单独使用ELM神经网络预测精度最低;方案2基于ELM神经网络,利用化学成分计算基准变形抗力,再与传统模型相结合,比方案1单一神经网络模型精度高;方案3 Deep_All比方案1、方案2单隐含层神经网络模型精度高;方案4 Deep_RM、Deep_FM比方案3的Deep_All更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精度。由图6可知,方案4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散列程度最小,说明方案4的预测精度最高,与表4的分析结果相一致。如图7所示,Deep_RM预测的RM变形抗力与RM真实变形抗力的绝对偏差分布更集中,偏差绝对值都在15 MPa以内,而Deep_ALL相对应的偏差绝对值都在20 MPa以,说明Deep_RM预测精度更高。同理,如图8所示,Deep_FM预测的FM变形抗力与FM真实变形抗力的绝对偏差分布更集中,偏差绝对值都在30 MPa以内,而Deep_ALL相对应的偏差绝对值都在35 MPa以内,说明Deep_FM预测精度更高。
通过计算,以MAPE为例,方案1~3分别为6.56%、4.35%和3.36%,方案4平均为2.59% (RM单独建模为2.72%,FM单独建模为2.45%),与原模型的9.27%相比,分别降低了2.71%、4.92%、5.91%和6.68%;以相对误差小于5%的样本占总样本的百分比为例,方案4平均为87.22% (RM单独建模为86.38%,FM单独建模为 88.05%),比方案3、方案2、方案1和原模型分别高10.33%、18.97%、38.12%和45.17%。图7a和b标准差分别为1.97和2.72 MPa,图8a和b标准差分别为4.63和6.05 MPa,也进一步说明方案4精度最高。
3.2在线应用效果
为了证明新模型的泛化能力,连续跟踪现场3个月共153个钢种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验证,轧制力预测相对误差分布如图9所示。图9展示了模型改造前、后的轧制力预测误差数据,证明了新模型不仅能有效提高模型预测精度,而且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对不同生产月份的数据都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轧制力预测精度由改造前的72.31%提高到改造后平均90.24% (|Er| < 10%占比),提高了17.93%;而|Er| ≥ 15%占比,由改造前的12.35%降至改造后平均3.06%,降低了9.29%,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过程控制模型是钢铁生产企业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持续提升产品质量、研发高附加值钢材品种的技术保障,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图9
图9模型改造前、后轧制力预测相对误差分布
Fig.9Relative error distributions of rolling force prediction
(a) before model modification
(b) the first month after model modification
(c) the second month after model modification
(d) the third month after model modification
4结论
(1) 提出了基于ELM单隐层神经网络和TensorFlow深度神经网络2种机器学习变形抗力预测方法。选取最优变形抗力模型结构及参数,提高模型预测精度: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结合生产实际,全面考虑对变形抗力影响较大的神经网络输入变量;基于10折10次交叉验证,选取合适的隐层节点数。采用mini-batch和RMSprop优化算法寻优,结合BN和早停正则化策略提高模型泛化能力与稳定性,综合轧制工艺特性,分别进行RM、FM深度神经网络变形抗力模型建模,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MAPE由原模型的9.27%降至平均2.59%。
(2) 基于现场生产数据建立的新变形抗力模型,可从根本上提高轧制力初始预算精度,改变传统的过分依赖自适应方法,提高控制精度,对实际生产及在线控制具有更为准确的指导意义。在线生产表明,不改变现有轧制力计算模型,采用RM、FM分别建模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变形抗力,轧制力预测精度平均达90.24% (相对误差10%以内比例),比改造前提高17.93%,满足现场在线控制精度要求。
来源--金属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