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海,1,2,邓成满1,2,陈子光3,李天书4,胡文彬1,2
1.
2.
3.
4.
金属材料的局部腐蚀损伤是制约其服役寿命和服役安全性的关键因素。目前已有的局部腐蚀评价主要基于实验室腐蚀模拟实验和实际环境腐蚀暴露实验,往往面临实验复杂度高、周期较长及经费高等缺点。随着局部腐蚀电化学理论、局部腐蚀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数值计算和相应模拟软件、编程语言的快速发展,局部腐蚀模拟仿真得以实现。基于经典连续力学(classical continuum mechanics,CCM)的数值模型,采用空间微分方程描述物质点之间的作用,在求解腐蚀损伤等不连续问题时会出现奇异性。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s,PD)是一种基于非局部思想的理论,其采用时间微分-空间积分描述物质点之间的作用,突破了CCM理论在不连续问题上的瓶颈。结合基于PD理论的局部腐蚀损伤模型的相关理论和数值实现方法,本文综述了PD局部腐蚀模型在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电偶腐蚀及应力腐蚀开裂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随着局部腐蚀电化学理论、数值计算以及相应模拟软件的发展,金属局部腐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3~7]。例如,采用pencil电极(也称为artificial pit电极)方法可以原位研究点蚀发展过程,阐明点蚀发展的速率决定步骤以及盐膜在点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8~14]。采用冷冻聚焦离子束(FIB)切割技术配合透射电子显微电镜(TEM)技术、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可以研究蚀孔内部盐膜的微观结构和成分[15,16]。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局部腐蚀损伤过程的理解,进而可以建立模型对局部腐蚀过程开展仿真模拟,克服实验复杂度高、周期较长及经费高的缺点,实现对金属构件腐蚀损伤的寿命评估与预测。目前用于模拟局部腐蚀损伤的模型主要有: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ethod,FEM)[17~26]、有限体积模型(finite volume method,FVM)[27]、任意Lagrangian-Eulerian (ALE)法[28,29]、水平集模型(level-set method,LSM)[30,31]、相场(phase-field,PF)模型[32~43]、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模型[44~47]等。这些模型都允许损伤沿任意方向扩展,但要求损伤在相邻单元的界面上保持连续,这会增加三维问题网格划分的复杂性[48]。
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s,PD)理论的出现为局部腐蚀的模拟带来了新的生机。PD理论由Silling[49]在2000年首次提出,并将其应用于固体力学,成功解决了经典连续力学(classical continuum mechanics,CCM)在求解不连续问题时面临的奇异性。经过20多年的发展,PD方法已被成功用于模拟材料裂纹扩展[50~53]和传热[54~57]等领域,同时用于研究多尺度[58]、多物理场[59]耦合问题。随着研究人员对PD理论的深入研究,2015年PD首次被用于模拟局部腐蚀[60],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这为PD在腐蚀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PD腐蚀损伤模型较其他模型(FEM、FVM、ALE、PF及CA)存在以下优点[60,61]:(1) 采用非局部扩散控制方程;(2) 通过键的断裂来表征由腐蚀产生的损伤;(3) 引入相变机制表征固/液界面的自由移动;(4) 采用单点Gaussian积分进行无网格离散化处理;(5) 非局部Dirichlet 边界条件和非局部Neumann 边界条件。但PD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表面效应(surface effects)和复杂的三维数值计算的过程需要结合并行计算完成[62]。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近场动力学的局部腐蚀模型及其数值实现,重点综述了近场动力学方法在局部腐蚀(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电偶腐蚀及应力腐蚀开裂)中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难点及未来研究方向。
1基于近场动力学的局部腐蚀损伤模型及其数值实现
1.1近场动力学基本理论
图1
图1经典连续力学中的相互作用[62]与近场动力学(PD)中的相互作用[48]
Fig.1Classical continuum mechanics interactions (a)[62]and peridynamics (PD) interactions (b)[48](B—local interaction body;δ—horizon size;Hx—horizon-xin peridynamics;x,x?—material points;y,y?—locations ofxandx? with deformed state, respectively;u,u?—displacements ofxandx?, respectively;f—constitutive force function;x1,x2,x3—coordinations)
基于Newton第二定律的思想可以推导出PD基本控制方程为[49]:
式中,
材料损伤和结构破坏后,由于物质点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可以引入水平参数β(ξij,t) (其中,ξij为近场范围内相互作用的两物质点x与x'间的相对距离,下角标i和j分别为物质点x和x')反映键的状态,β(ξij,t)定义如下[49]:
从而材料损伤就可以通过耦合PD控制方程与水平参数所得的损伤系数d(x,t)来反映[49]:
1.2基于近场动力学的局部腐蚀模型
传质模型在PD局部腐蚀模型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质模型遵循Nernst-Planck方程,描述的是扩散、对流和电迁移对传质的贡献,其数学表达式为[66]:
式中,J为传质通量,mol/(m2?s);K为扩散系数,m2/s;C为离子浓度,mol/m3;
对流和电迁移的贡献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忽略。比如在电化学体系中加入大量支持电解质可以降低或消除电迁移的影响,传质过程就可以简化为扩散和对流2个步骤,但因液相的扩散系数很大,在传质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因此对流传质可以忽略不计,最后将离子的扩散等效为离子的等效扩散,因此Nernst-Planck方程式可简化为[60]:
式中,K(η)为固体节点中的等效扩散系数,固体节点中的等效扩散相当于由于金属溶解而导致的界面移动;η为过电位;KL为液体节点中的等效扩散系数。
图2
固体节点的
式中,K0为零过电位下固体节点的等效扩散系数,K0实际上是根据电极过程动力学相关理论,忽略阳极过程逆反应部分的Butler-Volmer方程,将交换电流密度看作零过电位下的等效扩散系数;α为传递系数,其值域为[0, 1];z为电子转移数;ba为阳极Tafel斜率。
以点蚀为例,推导PD腐蚀损伤模型的一维控制方程。受活化控制的点蚀发展过程,其固/液界面的移动依靠固体中的等效扩散系数,并且移动速度与过电位呈指数关系,靠近固/液界面处的液体节点的浓度存在一个临界值(即饱和溶解度,Csat),在腐蚀过程中,固/液界面是自由移动的,因此可引入一种相变机制反映界面的移动情况,当固体节点的浓度低于溶液中的Csat时,固体节点发生溶解,转变为液体节点,其数学模型为[60]:
式中,C(x)为物质点x处的浓度。
固体节点的最大浓度Csolid(未腐蚀节点的浓度)可由Scheiner和Hellmich[67]的研究来计算:
式中,
传质过程受扩散控制的金属-溶液两相材料(bi-material)的传统腐蚀模型(一维模型)可表述为[60]:
式中,C(x,t)为物质点x在时间t处的浓度。
式中,k(x,x')为微扩散系数,其可由等效扩散系数Kη,L求得;C(x',t)为物质点x'在t时间步处的浓度;Kη,L为固体或液体节点的等效扩散系数;kη,L为固体或液体的微扩散系数,即当Kη,L等于K(η)时,kη,L为kη,当Kη,L等于KL时,kη,L为kL,下角标η和L分别为过电位和液体节点;l为扩散键长;|x-x'|为物质点x'和x之间的相对距离;C(x')为物质点x'的浓度;l1为固体节点与固/液界面的距离;l2为液体节点与固/液界面的距离。
由
式中,Cn+ 1为物质点x在tn +1时间步的浓度,这里利用前向Euler法进行计算;Cn为物质点x在tn时间步的浓度;Δt为Cn+ 1和Cn之间的时间间隔。
图3
合并式(
PD模型中所涉及的参数需要根据具体的局部腐蚀来确定,模拟包括点蚀、晶间腐蚀、电偶腐蚀、应力腐蚀开裂以及缝隙腐蚀所需要的主要参数有:η,i0(交换电流密度),Csolid,Csat,n,T,K0,K(η),KL,k(x,x'),m,ba,d(x, t),σ(拉应力),μ(拉应力下产生的位移)等。
1.3数值实现
式中:
图4
Fig.4Uniform discretization of horizon (a)[48]and area correction (b)[77]in 2D (k—center point, Δx—size of uniform grid,i—material pointxi,j—material pointxj. Red stars are those with cells inside the neighborhood ofi, brown triangles are those located inside the neighborhood ofi, but with a cell having only a partial overlapping with the neighborhood ofi, magenta squares are those located outside the neighborhood ofi, with a nonzero overlapping between their cells and the neighborhood ofi, blue points are those with cells outside the neighborhood ofi)
图5
图5用于面积修正的PA-HHB算法流程图
Fig.5Flow chart of PA-HHB algorithm used for areas correction (||ξij||—distance between material pointxiandxj, factor—correction factors of areas in 2D, ΔVij—partial volume of uniformly discretized grid cells)
对面积或体积进行修正后,
图6
图6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电偶腐蚀以及应力腐蚀开裂对应的PD二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60,70,72~74]
Fig.6Init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2D in PD of pitting corrosion (a)[60], crevice corrosion (b)[70],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c)[72], galvanic corrosion (d)[73], and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e)[74](X,Y—coordinates;C(x, 0)—concentration of material pointxatt= 0;Csolid—concentration of solid node;
2近场动力学在局部腐蚀损伤模拟中的应用
2.1点蚀
实际上,金属的点蚀不仅发生在固/液界面处,靠近固/液界面处一定厚度的金属上(次表面层,subsurface)也发生了腐蚀。Chen和Bobaru[60]将点蚀过程中的阳极反应转化为PD中的等效扩散,并以304不锈钢为例模拟其次表面层的点蚀损伤,提出与浓度相关的损伤模型(concentration-dependent damage,CDD)和与损伤相关的腐蚀模型(damage-dependent corrosion,DDC)。CDD模型中,当固体节点浓度因腐蚀而降低时,其局部发生机械损伤,损伤系数与浓度呈正比。DDC模型中,当损伤系数达到临界值时,一定范围内的固体节点会转化为液体节点,等效扩散系数发生相应变化。上述模型通过引入一种相变机制(phase-change)实现固/液界面的自由移动。如图7a[60]所示,PD模型预测得到的极化曲线与实验结果吻合。通过在PD数值模型中引入m(m=δ/ Δx,为“域因子”,horizon factor),m能影响反应控制的腐蚀演化计算结果,如图7b~d[60]所示,次表面层的损伤深度(h1)和点蚀深度(h2)随着m的增大而增加。该模型是PD理论在腐蚀损伤中的首次探索,虽然获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好吻合,但该模型存在以下不足:(1) 蚀孔内存在多个电极反应,模型只考虑金属的阳极反应而忽略去极化剂的阴极反应;(2) 该模型仅考虑活化极化控制的阳极溶解过程,即假设腐蚀前沿界面处的电位是一常数,与实际腐蚀情况不符,需要改进该模型方能模拟其他类别的局部腐蚀损伤;(3) 该模型缺乏对点蚀萌生的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基于在初始条件中假设存在一个起始点蚀,并未考虑钝化膜破裂的机理,不能全面地预测点蚀的演化(即钝化膜破裂-金属溶解-点蚀萌生-点蚀扩展等一系列的演化)。
图7
图8
图9
图9三维模拟的初始和边界条件[71],304不锈钢点蚀生长的模拟结果[84]与实验结果对比图,以及模拟腐蚀83 s后的花边盖[71]
Fig.9Schematic of the 3D simulation domain with the init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a)[71], experimental (b, d)[84]and PD simulation (c, e) results for pit grown in 304 stainless steel and its lacy cover after 83 s of corrosion in 0.1 mol/L NaCl solution, at 600 mV (vsAg/AgCl reference electrode) (f)[71](Csat—the saturation value of metal 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solution, CON—concentration)
以蚀坑底部金属/溶液界面处金属的溶解举例,
图10
图10盐膜的形成、原PD模型和改进的PD模型得到的腐蚀损伤的时间演化[86]
Fig.10Form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salt layer (a), time-evolution of corrosion damage (see legend) with the earlier PD model (left side of the figure) and the newly proposed PD model (right side of the figure) (b)[86](Red bonds in Fig.10a are temporarily paused as a result of saturation at nodes in the nearby solution,Ccrit—critical concentration of metal cations corresponding to metal repassivation,C—concentration of solid node)
2.2缝隙腐蚀
图11
2.3晶间腐蚀
图12
2.4电偶腐蚀
电偶腐蚀是指金属构件在电解质溶液中构成腐蚀电池,产生电偶电流,加快了腐蚀电位较低的金属的溶解,减慢了腐蚀电位较高的金属的溶解,从而发生的一种电化学腐蚀,有时也称接触腐蚀。耦合PD腐蚀断裂模型(PD corrosion-fracture,PD-CF)[73],可以通过求解相应的静电问题来确定腐蚀速率。图13a[73]为AE44镁合金(Mg-4Al-4La-0.4Mn)/低碳钢和AE44镁合金/6063铝合金电偶腐蚀的PD模拟结果,其电流密度虽与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的模拟结果吻合较好,但阴极电流模拟结果(约为-120 A/m2)比实验结果(约为-50 A/m2)[87]要大得多。图13b[73]所示为AE44/6063偶对的电偶腐蚀PD模拟结果,虽然其与COMSOL模拟结果相吻合,但与实验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结果[87]显示实际的电偶腐蚀并不完全沿着2种材料的相界面发生,腐蚀电位较高的6063铝合金也出现了腐蚀,这说明在腐蚀环境中,存在其他形式的局部腐蚀,该PD-CF模型却没有考虑这一点。
图13
2.5应力腐蚀开裂
应力腐蚀开裂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SCC)是指金属材料在腐蚀环境和拉应力的作用下,其裂纹尖端的阳极区连续溶解,促进裂纹萌生和扩展的一种腐蚀损伤。近场动力学首次被用来研究氢致应力腐蚀开裂(hydrogen induced stress-corrosion cracking)[88],建立了近场动力学微观力学模型(peridynamics micro-mechanical model)和近场动力学氢晶界扩散模型(peridynamics hydrogen grain boundary-diffusion model),为进一步研究具有复杂形状、载荷条件、多个裂缝以及三维的SCC奠定了基础。点蚀处的裂纹萌生和扩展可以诱发SCC,这种裂纹可以沿晶/穿晶扩展,相关研究[89]表明,点蚀坑的微观结构对模拟裂纹的形核与扩展有显著影响。在SCC中产生的裂纹容易发生扩展,研究[90]表明,起始于金属材料表面损伤层的裂纹,经过腐蚀产物层扩展后会引起不可预测的脆性断裂。在力学-化学耦合近场动力学模型(mechano-chemical coupled peridynamics)中施加一些断裂条件也可以模拟SCC[74]。Shi等[91]利用近场动力学研究了表面附有点蚀坑的碳钢管在压应力和弯曲应力2种不同载荷条件下蚀坑处的裂纹扩展。如图14[91]所示,模拟结果显示碳钢管在压应力作用下,裂纹在纵向形核并沿该方向扩展;在弯曲应力作用下,裂纹在圆周方向形核并沿该方向扩展。
图14
3结语与展望
本文综述了PD理论在点蚀、晶间腐蚀、电偶腐蚀等不同局部腐蚀损伤模拟的研究进展,主要结论如下:
(1) PD模型通过表面扩散、离子传输、金属/溶液界面处的电化学反应及固/液界面的自由移动可成功模拟局部腐蚀过程。
(2) PD局部腐蚀损伤模型可以模拟点蚀中次表面层的损伤和花边盖的形成、盐膜覆盖下点蚀的生长、简化缝隙腐蚀中的自催化效应、晶间腐蚀、腐蚀金属/电解质溶液界面处的电势分布以及压应力和弯曲应力下点蚀坑处的裂纹扩展。
(3) PD局部腐蚀损伤模型通过其他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校准,但其仍处于发展的阶段,目前还不能指导耐蚀性材料的研发。
PD作为一种非局部理论,在材料断裂和传热等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应用,且能成功模拟金属材料局部腐蚀损伤演化,但金属材料的腐蚀往往受多个影响因素(腐蚀产物、晶体结构、夹杂物等)和多物理场多相(如服役环境存在固、液、气多相耦合作用)的影响,加之PD模型对局部腐蚀损伤演化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PD模型未来的发展可朝着以下方向进行:
(2) PD模型的改进与优化:已有的PD腐蚀模型考虑的电化学参数较少,这对模拟结果存在一定影响,可以利用电化学测试和现代表征等技术获取相关参数,改进和校准PD腐蚀模型,比如较为复杂的晶间腐蚀,需要在原有模型上增加多个参数,如晶界的厚度、晶粒尺寸等;金属材料在磁场环境下的电化学腐蚀则需引入电磁场这个关键参数。并且PD模型不应只局限于模拟发生在完好金属上的局部腐蚀损伤,对腐蚀产物覆盖下的局部腐蚀损伤模拟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对模型的改进与优化,使得PD模型能指导耐蚀性材料的研发。
(4) PD模型与机器学习:实际上金属材料的局部腐蚀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其受多因素的影响,若同时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会增加PD模型的计算量,通过机器学习可以寻找影响局部腐蚀的重要因素,结合相关的局部腐蚀理论,利用PD模型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这样能在计算量和可靠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