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存在利弊。2016年发布通知要在结合生态文明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情况下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主动控制碳排放量,提高应对气候变动能力,对重点行业碳排放有效控制,对重点领域低碳发展起到推动。除对于建立碳交易市场的需求量大,成果明显的有利因素外,还存在市场不成熟,可能会导致泄露的现象,欠缺对总量的控制等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政策利好
在2016年1月,发改委公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结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对温室气体排放得以控制、实行低碳发展作为引导,充分阐述温室气体在市场资源机制排放配置中的决定性影响,国家、地方、企业上下联合、共同推动碳排放权在全国交易市场设立,以保证2017年开启全国碳排放量权交易,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在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表明,要保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积极主动控制碳排放量,履行减排承诺,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深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应付全球气候变动作出奉献。与此同时,能对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要推动工业、建筑、能源、交通等重要领域的低碳发展。
建立碳交易市场的需求
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法律明确要求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并确定归入减排规划中的各企业详细排放量,为了防止超额碳排放带来的经济惩罚,针对那些排放配额不足的企业家便会向那些拥有多余配额的企业去采购碳排放权,所谓的强制交易市场就是这种为了达到法律强制减排要求而产生的市场。而基于品牌设立、社会责任、对将来环保政策变动等顾虑,其中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内部协商,互相商定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且议定配额交易调动余缺,来完成协商要求,在这种基础上交易成立的碳市场便是碳的自愿交易市场。我国位居全球第一的碳排量放水平,强大的碳排放量是设立在碳交易市场的坚定基础上的,巨大的碳减排潜能让中国碳交易市场拥有可持续发展性。
不利因素
全国碳市场尚不成熟
中国将变成全球最大碳市场,这一趋势是建立在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量国的基础上的。早期阶段的中国碳市场极为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交易体制和规则设定不够健全,市场活跃度和交易频率相对比较低,价格的波动性很大并且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不能被很好阐明,市场较低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
中国针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需要逐步设立和健全碳排放权的形成机制、分配机制、交易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登记核查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等六大机制。形成机制、分配机制作为碳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交易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作为碳市场的主体内容,登记核查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作为碳市场运营的保障机制。
可能出现碳泄露
当把区域性的实践扩大到整个国家时,碳泄漏或许会成为遇到的最大困难。例如欧盟,欧盟的碳排放量在碳交易中可能降低了,但是俄罗斯的碳排放量放却提高了(因为欧盟内的产业更多的是从俄罗斯进口高碳产品而不是自己产出,或者是把高污染产业的生产部门转移到国外)。结果导致总的碳排放量在世界上没有得到改变,只是排放地改变了。我们所期望一座城市的碳排放能够降低,但是不能把另一座城市的碳排放上升作为牺牲的代价品。
来源:碳排放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