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实现碳中和后,我们的生活会像现在一样一成不变吗?也不是,人类的生活不会像现在一成不变,而是会变得比现在更加美好。按照现在的碳中和总体路径,人类未来的终端能源将几乎会实现100%电能,而电能是与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协同性最好的能源,电力是我们迈向未来万物互联的能源基础。
所以,在碳中和的未来,将会有很多我们现在感觉习以为常的东西会被彻底颠覆。以下场景是我对未来的一些预测,或许这些场景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实现。
峰平谷电价的消失
峰平谷电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为了让电网的负荷更加平稳,我国推出了电力使用的分时电价制度,该制度简单地说是将中国的电价分成三个阶段,分为峰时电价、平时电价和谷时电价,峰时电价最高,平时次之,谷时最低。不难理解,通过简单的电价调节机制,可以让人们在用电高峰时期减少不必要的用电,将这些用电需求转移到用电底谷时期使用。这就是通过需求侧响应的来调节电网负荷的一种方式。
但这种方式只能说是一种粗略的调节方式。峰平谷的时间段都是固定的,而电网负荷变化曲线并不是每天都按照峰平谷时间段来的。并不是每天峰时的负荷都一定高,谷时的负荷都一定低,也并不是峰时一过电网负荷就会瞬间下降,谷时一过电网负荷就会瞬间上升。
需求侧响应最好的方式就是电价与用电负荷实时联动,但是现在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制度上都无法实现。随着电力市场化的逐渐放开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将来的峰平谷电价政策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用电负荷的实时电价变动。在5G和万物互联的加持下,我们的用电设施可能会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自动选择什么时候用电最经济,当然,最多的时候还是家里的储能设施和电动车在做选择。
乘用车将成为“永动机”
这里的“永动机”并不是指无限能源的那种永动机,而是指未来的电动车充电之便利,便利到你几乎会忘记车还需要充电这件事。未来的乘用车将是电动车的天下,这已经毋庸置疑,但很少有人去预测充电设施的发展。根据我的预测,未来的充电设施将会成为所有停车位的标配。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所有的停车位都有充电设施,就算电池技术没有任何发展,大多数人的里程焦虑都会消失。所以,现在的里程焦虑主要来源于充电设施的缺乏,而非续航不足。所有停车位都有充电设施就代表只要车处于驻车状态,它等同于就处于充电状态。除非出现不休息的长途跋涉这种极端情况,否则基本不存在里程焦虑。
当然,光是充电桩的充足还不能达到“永动机”的状态,因为我们在下车后还要随时记着插上充电头,否则车辆就不能恢复续航。所以,要实现车辆的无缝续航,还需要充电设施升级自动充电功能。
根据我的设想,未来的充电桩可不会再叫做充电桩,因为充电设施要实现自动充电。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就是通过地线与汽车底部的充电口进行有线或者无线的对接。只要车辆在停车位停好车,充电设施便会自动与汽车连接,并根据车主先前的设置进行充电或者放电操作。
那时候,只要你不进行一天超过500公里的长途跋涉,那么几乎可以实现随时上车都是满电的体验,一段时间下来,除了每月的电费单能告诉你车在耗电以外,你平时几乎想不到车还需要充电这件事,所以你的车辆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永动机”了。
来源:碳排放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