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检检测欢迎您!

腾讯微博|网站地图

您可能还在搜: 无损检测紧固件检测轴承检测上海综合实验机构

社会关注

分享:铁基非晶合金局域结构与性能关联:基于微合金化机理研究

返回列表 来源:国检检测 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分享:铁基非晶合金局域结构与性能关联:基于微合金化机理研究扫一扫!
浏览:- 发布日期:2024-12-06 13:58:07【

耿遥祥,1王英敏2

1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镇江 212003

2 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连 116024

摘要

基于“团簇+连接原子”局域结构模型,从团簇内部和团簇间原子的关联作用出发,分析非晶合金的局域结构与非晶合金玻璃化转变、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模型结构中微合金化元素的占位及其对周围原子关联作用的影响,理解非晶合金的微合金化机理。结果表明,团簇内部原子的关联作用对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有较大影响,而非晶合金的玻璃化转变、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主要受到团簇间原子关联作用影响。并以Si合金化Fe-B二元非晶合金及前过渡元素(Zr、Hf、Nb或Ta)和稀土元素(Y、Ce、Pr、Nd、Sm、Gd或Dy)微合金化Fe-B-Si三元非晶合金对所提理论进行实验验证,两者吻合较好。该研究为理解非晶合金的局部结构-性能关联和微合金化元素作用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铁基非晶合金 ; “团簇+连接原子”模型 ; 结构-性能关联 ; 微合金化机理 ; 实验验证

微合金化技术由来已久,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通过少量添加Pb或Zn元素来增强青铜(Cu-Sn)合金。如今,微合金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控制各种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有效手段。例如:在Ni3Al中添加0.1% (质量分数)的B可增强其室温延展性[1,2];少量的Ti、B或C可用于铝合金的晶粒细化[3]。微合金化元素的添加也对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和性能产生较大影响[4,5]。例如,通过添加约2% (原子分数,下同)的Y可获得厘米级的铜基块状金属玻璃[6];通过向Fe50Cr15Mo14C15B6合金中添加2%的Er,可使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由1.5 mm提升至12 mm[7]

铁基非晶合金具有优异的软磁性能和力学性能,包括低矫顽力(Hc)、低铁损、高导磁率(μ)及高强度[8~10],可用作变压器、互感器和永磁电机等铁芯材料,在结构材料领域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添加少量前过渡金属元素(ETM,如:Zr、Nb、Mo、Hf、Ta、W等)和稀土元素(RE,如:Y、Nd、Dy、Er等)可有效提升铁基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GFA)、热稳定性及软磁性能和力学性能[11]。微合金化元素对非晶合金GFA的有利影响可归结为[4,5]:(1) 微量合金化元素的添加可增加非晶合金中原子的堆积密度,减少自由体积;(2) 合金化元素可增加非晶合金的短程有序结构,降低合金体系能量;(3) 微量合金化元素的添加可增强过冷液体的黏度,延缓合金过冷液体的结晶动力学过程。然而,由于微合金化元素的种类和数量对非晶合金GFA和性能的影响不尽相同,目前仍缺乏对非晶合金微合金化作用的深入研究和理解[4]

对于以Fe-B为代表的Fe-类金属非晶合金,核磁共振、自旋回波和M?ssbauer等测量结果[12~15]表明,即使合金成分发生改变,其非晶结构中的类金属几乎与恒定数量的Fe原子相近邻,形成特定的多面体结构(以下称“原子团簇”)。有研究[13~18]表明,铁基非晶合金的磁性、流动阻力和机械强度等性质均由其结构中的短程序所决定。因此,通过建立简单有效的Fe-类金属非晶合金局域结构模型,可以在相同的结构基础上研究具有不同电子结构和原子尺寸的微合金化元素对非晶合金性能的影响,理解非晶合金的微合金化作用。

本工作应用“团簇+连接原子”模型,通过分析非晶合金结构中团簇内部和团簇间原子的相互关联作用来建立非晶合金的结构-性能相关性,理解非晶合金的微合金化机理。并以Si、ETM和RE元素微合金化Fe-B基非晶合金进行实验验证。

“团簇+连接原子”模型

“团簇+连接原子”模型常用于非晶合金的成分设计和局域结构的理解[19~21]。在该模型中,非晶合金的局域结构可理解为以某一原子为心,近邻原子为壳层的配位多面体团簇和位于团簇之间的连接原子构成,可用团簇式表示为:[团簇](连接原子)x (x=1或3),其中x是连接原子数[22,23]。模型中,团簇以类fcc结构进行堆垛,而连接原子往往占据类fcc结构的八面体或八面体和四面体的间隙位置。“团簇+连接原子”模型给出了非晶合金局域结构的3个位置,分别为:团簇中心、团簇壳层和连接原子,见图1

图1

图1   非晶合金的“团簇+连接原子”局域结构模型

Fig.1   2-dimensional schematic of the 3-dimensional amorphous structure with a set of constituent atoms (The face center cubic-like arrays of atomic clusters are circled by black dotted lines, leaving behind the glue atoms in the octahedral sites)

Color online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非晶合金结构中必然存在多种构型的团簇,并且与非晶合金形成时的热历史相关,而团簇与团簇间的原子也存在大量共享[24,25]。“团簇+连接原子”模型只是描述了非晶合金局域结构的简化构型,该模型将团簇孤立化(只是描述方法的不同)、平均化和理想化。但简化的结构模型为理解非晶合金的结构-性能关联提供了理想的载体。

原子间关联作用

在非晶合金的“团簇+连接原子”局域结构模型中,可定义2类原子的近程关联作用,分别为:团簇内部原子关联作用(intra-cluster correlation)和团簇间原子关联(inter-cluster correlation)。团簇内部原子关联由团簇中心原子与壳层原子之间的关联作用构成,而团簇间原子关联由相邻团簇之间壳层原子与壳层原子及连接原子与团簇壳层原子之间的关联作用构成,见图2a。团簇内部原子关联作用较强,而团簇间原子关联作用相对较弱[22,23]

图2

图2   非晶合金中团簇内部和团簇间原子关联作用及合金化原子在模型结构中的位置示意图

Fig.2   Schematics of the intra- and inter-cluster correlations in the amorphous structures and the position of alloying atoms entering the model structure (C stand for the center atoms, S stand for the shell atoms, G stand for the glue atoms, A stand for the alloying atoms, subscripts 1 and 2 stand for their corresponding clusters)

Color online

(a) no minor alloying atom (b) minor alloying atom enters into the center position

(c) minor alloying atom enters into the shell position (d) minor alloying atom enters into the glue position


2.1 原子关联作用与非晶合金玻璃转变温度(Tg)的关系

在模型中,可通过分析非晶合金过冷液体中团簇间关联作用来理解非晶合金的玻璃化转变现象。根据Stillinger[26]关于脆性液体的统计力学理论,合金过冷液体剪切黏度(η)可以表示为:

?(?, ??)=?0exp[??2(?)?B?]exp[????????B?]   (1)

考虑到化学浓度的贡献,式中,η0B为正常数;ξ为与团簇间原子关联作用相关的域尺寸;ciμi为第i个组分的浓度和化学势;N是原子个数;kB是Boltzmann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考虑到合金成分中元素间的混合焓,在合金的过冷液体中,如果团簇间存在强吸引关联作用,则液体中容易发生许多团簇和许多胶原子的协同运动。随着过冷度的增加,域的动态协同性将增强,并且在Tg处发生长距离团簇域协同运动的逾渗[27,28],与团簇间强吸引关联作用相关的大的域尺寸使得过冷液体具有较大的η(T),因此具有足够长的弛豫时间来动态捕获Tg[26]。因此,即使在常规的加热速率下,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也可观察到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现象。在给定的温度下,团簇间关联作用越强,域的尺寸越大,数密度也越大,非晶合金的Tg越高。如果团簇间的吸引关联作用较弱,较弱的域使得过冷液体的结构重排变得容易,原子的弛豫时间变短,过冷液体晶化变得容易,因此通过常规的加热速率,在非晶合金的DSC曲线中很难观察到Tg[29]

2.2 原子关联作用与非晶合金晶化温度(Tx)的关系

由于非晶合金与其结晶后晶态合金的中长程结构和局部成分差异较大,因此,在非晶合金晶化过程中,团簇内部原子间强的关联作用被破坏,部分原子从结晶相中排出,这与非晶合金的Tx相关。

2.3 原子关联作用与非晶合金GFA的关系

一般来说,仅用过冷液体的稳定性变化尚不能完全解释非晶合金的GFA,实际上,非晶合金GFA的差异通常与约化玻璃转变温度(Trg)一致。因此,结晶相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块金属玻璃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经典成核理论,单位体积的晶体成核率(I)可表示为[30]

?=??(?)exp[-Δ?*?B?](2)

式中,A为动力学常数;ΔG*为能量势垒。对液体形核的贡献包括热力学参量ΔG*和动力学参量η(T)。ΔG*可表示为:

Δ?*=16π?3/(3Δ?l,s2)(3)

式中,ΔGl,s为液相和晶体相的Gibbs自由能差,σ为晶体和液体的界面张力。在相同的合金体系中,成分的小范围变化(微合金化)对过冷液体的晶化产物影响较小,因此,在过冷液体中,相同体系的合金的ΔGl,s差别较小。σ可表示为:

?=??Δ?/(?A?mol2)3(4)

式中,ΔS为液相和晶体相的熵差[31],随液体过冷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在Kauzmann温度下消失[32]NA为Avogadro常数;Vmol为原子的摩尔体积;α为几何因子,取决于晶核和液体的结构差异。微合金化元素的加入对这些参量的影响较小。

因此,团簇间原子关联作用,即:η(T)在微合金化元素对非晶合金GFA影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有强团簇间原子关联作用的过冷液体中,较大的η(T)可以限制晶体的成核和生长过程,从而有助于提升合金的GFA。但是,如果团簇内部或团簇间原子间关联作用过强,过冷液体中很容易发生局部原子有序化,导致液相线温度急剧升高。因此,随着微合金化元素含量的增加,非晶合金的GFA先增加后降低。合金化元素的最佳含量可通过计算单位团簇式所具有的价电子数(e/u)进行估算[22]

2.4 原子关联作用与非晶合金力学性能的关系

流动阻力是了解非晶合金变形行为的关键[33]。已知非晶合金的屈服伴随着剪切带内温度的显著升高,这导致剪切带中的黏度显著降低。在施加应力的情况下,剪切带内的流变启动将主要通过关联域内弹性变形及其边界结构的剪切运动来响应。因此,流变应力应与团簇间原子关联作用相关。对于共价材料,从微观上硬度可以定义为[34]:“单位面积上的化学键对金刚石压头的阻抗能力”。金属-类金属型非晶合金具有类共价材料的特征,由于团簇内部原子间为强关联作用,而团簇与团簇间原子的关联作用较弱,因此在对非晶合金进行压痕测试时,原子键的优先断裂位置应该在近邻团簇与团簇的壳层原子之间,即团簇间原子关联的位置,这也可解释非晶合金断裂强度与Tg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35]

总体来说,基于非晶合金的局域结构模型,Tg、GFA、显微硬度和强度主要由团簇间原子关联作用决定,团簇内部原子关联作用与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相关,如:Tx

非晶合金的微合金化作用

根据“团簇+连接原子”模型,微合金化元素在模型结构中的位置主要有3种,即:团簇中心、团簇壳层和连接原子,见图2b~d。

3.1 团簇中心

由于非晶合金中团簇中心原子与壳层原子之间的吸引关联作用较强,因此,只有当微合金化原子与壳层原子之间的吸引关联作用(如:焓)大于原团簇心部与壳层原子之间时关联作用时,微合金化原子才有可能取代原团簇的中心位置(图2b)或与原壳层原子构建新的团簇,在这种情况下,金属玻璃的热稳定性(如:Tx)显著提高。

3.2 团簇壳层

当团簇中心原子与微合金化原子之间有强的吸引关联作用时,微合金化原子倾向于进入到团簇的壳层位置(图2c)。在这一情况下,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会得到提高。但只有当微合金化原子与近邻团簇的壳层原子有较强吸引关联作用时,非晶合金才会出现明显的玻璃化转变现象,具有较高的GFA、显微硬度和强度。

3.3 连接原子

这里主要包含2种情况:(1) 当微合金化原子与团簇中心原子的吸引关联作用较弱时,微合金化原子倾向于进入到连接原子位置,此时合金化原子对非晶合金热稳定性的影响较弱。并且,只有当微合金化原子与团簇的壳层原子有较强的吸引关联作用时,非晶合金才会出现明显的玻璃化转变现象,具有较高的GFA、显微硬度和强度;(2) 当微合金化原子的半径较大,团簇中心原子与微合金原子的吸引关联作用不足以将微合金化原子吸引至壳层位置时,合金化原子倾向于进入到连接原子位置(图2d)。此时,即使微合金化原子与壳层原子间的吸引关联作用较弱,连接原子位置的大原子也会阻碍合金过冷液体的流动,增加过冷液体的黏度,非晶合金同样会出现明显的玻璃化转变现象和较高的GFA。

4 Fe-B基非晶合金局域结构模型的建立

Fe-B二元及Fe-B基多元非晶合金具有明显的近程有序特征[36]。在非晶态结构中,B原子周围的原子团簇与Fe2B相的原子团簇结构相似[15,37]。在四方Fe2B相中,B原子只占据一个原子位置,以B原子为中心,近邻原子为壳层,可构建附2个半八面体Archimedes反三棱柱团簇[B-B2Fe8],其中B和B2Fe8分别代表团簇的中心原子和壳层原子,下标代表原子个数。基于结构特征,[B-B2Fe8]原子簇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出现在Fe-B非晶合金中所有可能结构中的基础结构。对于理想非晶合金,其单位团簇式中e/u接近常数24[38]。因此,选择1个Fe原子作为连接原子,可设计具有较高GFA的Fe-B二元非晶合金团簇式成分:[B-B2Fe8]Fe(Fe75B25)。

在非晶合金的过冷液体中,化学短程有序化的趋势与组成元素之间的混合焓(ΔH)有关[39]。在Fe-B-Si系统中,ΔHFe-B=-26 kJ/mol,ΔHFe-Si=-35 kJ/mol,ΔHB-Si=-14 kJ/mol[40],见图3。较强的负混合焓意味着在过冷液体和非晶结构中,B原子和Si原子都会表现出对特定最近邻Fe环境的偏好。如果Si原子占据中心B位形成团簇,[B-B2Fe8]原子团簇的结构能将进一步降低。因此,在Fe-B-Si三元合金中,[Si-B2Fe8]Fe(Fe75B16.7Si8.3)合金成分具有最佳GFA,这一结果与之前报道的Fe75B16Si9最佳GFA成分接近[41]

图3

图3   不同元素之间的混合焓及各自的原子半径

Fig.3   The equal-atomic ratio enthalpy of mixing (ΔH, kJ/mol) data of B, Si (a) and Fe (b) with the early transition metals (ETMs, Zr, Hf, Nb and Ta)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RE, Y, Ce, Pr, Nd, Sm, Gd and Dy) (The Goldschmidt radii (nm) of these elements are also presented)

Color online


考虑到ETM (Zr、Hf、Nb、Ta)和RE (Y、Ce、Pr、Nd、Sm、Gd、Dy)与B、Si的混合焓较负,选择它们作为微合金化合金元素。图3显示了B、Si和Fe与微合金化元素间的混合焓[40]:ΔHB(or Si)-ETM和ΔHB(or Si)-RE为-84~-48 kJ/mol;ΔHFe-ETM为-25~-15 kJ/mol;ΔHFe-RE为-3~+3 kJ/mol。图3中还包括了各个原子的Goldschmidt半径[42]。合金化原子的半径在0.147~0.181 nm之间变化。由于ETM/RE原子与Si原子之间的ΔH较大,ETM和RE原子更倾向于与Si原子近邻,占据壳层位置。因此,四元非晶合金的结构和成分可表示为:[Si-B2(Fe, ETM/RE)8]Fe。

实验方法

以纯度99.99% (质量分数,下同)的Fe和Si、99.5%的B、99.95%的Zr、Hf、Nb和Ta及99.0%的Y、Ce、Pr、Nd、Sm、Gd和Dy单质为原料配置样品。在纯Ar气氛保护下反复熔炼母合金锭4次,以保证其成分均匀性;采用单辊甩带技术制备1.0 mm宽、0.02 mm厚的条带样品,铜辊表面线速率为40 m/s;由铜模吸铸法制备直径1.0~3.0 mm的棒状样品;用D8 Focus 型X射线衍射仪(XRD,CuKα,波长λ=0.15406 nm)测试条带和棒状样品的晶体结构,棒状样品均机械破碎成粉末后进行测量;条带样品的热分析在Q100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Q600差热分析仪(DTA)上进行,升温速率均为0.33 K/s;利用HRS-150型Vickers硬度测试仪对直径为1.0 mm的棒状非晶合金进行了Vickers硬度测量,载荷为1 kg,保压时间为15 s。

实验验证

图4a给出了随Fe75B25和系列Si成分(y)变化的Fe-B-Si三元非晶合金的DSC曲线。当团簇式中Si原子个数≤1时,Si原子替代团簇中心位置的B原子,形成[(B, Si)-B2Fe8]Fe团簇式;当团簇式中Si原子个数>1时,1个Si原子替代中心位置的B原子,剩余的Si原子替代壳层位置的B原子,形成[Si-(B, Si)2Fe8]Fe团簇式。可知,当Si替代B后,非晶合金的Tx提升明显,见图4b。y=1时(团簇中心B原子恰好被一个Si原子替代)非晶合金的Tx具有最大值839 K。这主要是由于团簇心部Si与壳层Fe和B都具有较强的负混合焓,团簇心部B原子被Si替代后可大幅增强团簇内部原子的吸引关联作用,从而提升合金的Tx。但当Si原子继续增加,壳层位置的B原子被Si替代后,由于心部Si原子与壳层Si原子的吸引关联作用较弱,导致团簇内部原子吸引关联作用重新降低,Tx开始下降。由于Si的替代对团簇间原子吸引关联作用的影响较小(主要受到团簇心部原子与相邻团簇壳层(次近邻) Fe原子关联作用改变的影响),因此,对合金GFA的提升有限。由于Fe-B二元和Fe-B-Si三元非晶合金结构中团簇间原子吸引关联作用较弱,因此,很难获得块体非晶合金,并且在非晶合金的DSC曲线中也很难观察到明显玻璃转变现象。

图4

图4   Fe-B和Fe-B-Si非晶合金的DSC曲线及非晶合金的晶化温度(Tx)随[SiyB3-yFe]Fe团簇式中Si含量(y)的变化

Fig.4   DSC curves of Fe-B and Fe-B-Si ternary amorphous ribbons (T—temperature) (a) and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Tx) as a function of Si content (y) in [SiyB3-yFe]Fe cluster formula (b)


图5给出了直径(D)为1.0 mm的[Si-B2Fe8]Fe和[Si-B2Fe7.6RE0.4]Fe样品及非晶形成临界直径(Dc)样品[Si-B2Fe7.6ETM0.4]Fe的XRD谱。可见,Fe-B-Si及RE微合金化样品均不能形成块体非晶合金(图5a),但可形成条带非晶样品。ETM微合金化样品可形成Dc为1.0~2.5 mm的棒状块体非晶合金[29,43~45],见图5b。表明RE微合金化元素的加入并没有提升样品的GFA,而ETM微合金化元素的加入大幅提升了样品的GFA。图6给出了非晶条带样品的DSC曲线,通过分析DSC曲线可获得非晶合金的TgTx,总结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在RE微合金化的非晶合金中没有观察到Tg,但非晶合金的Tx得到大幅提升。

图5

图5   直径(D)为1 mm的[Si-B2Fe8]Fe和[Si-B2Fe7.6RE0.4]Fe样品及非晶形成临界直径(Dc)样品[Si-B2Fe7.6ETM0.4]Fe的XRD谱

Fig.5   XRD spectra of the [Si-B2Fe8]Fe and [Si-B2Fe7.6RE0.4]Fe rod samples with diameter (D) of 1.0 mm (a), and the [Si-B2Fe7.6ETM0.4]Fe alloys with critical diameter for glass formation (Dc) (b)


图6

图6   [Si-B2Fe8]Fe、[Si-B2Fe7.6RE0.4]Fe和[Si-B2Fe7.6ETM0.4]Fe非晶条带样品的DSC曲线

Fig.6   DSC curves of [Si-B2Fe8]Fe, [Si-B2Fe7.6RE0.4]Fe (a) and [Si-B2Fe7.6ETM0.4]Fe (b) amorphous ribbons (Tg—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表1   非晶合金的团簇式、化学成分、Dc、玻璃转变温度(Tg)、Tx和Vickers硬度

Table 1  Cluster formula, corresponding chemical compositions, DcTgTx and Vickers hardnesses of amorphous alloys

Cluster formula Composition Dc Tg Tx Vickers hardness
(atomic fraction / %) mm K K HV
[B-B2Fe8]Fe Fe75B25 <1.0 - 712 -
[(B0.4Si0.6)-B2Fe8]Fe (y=0.6) Fe75B20Si5 <1.0 - 825 -
[(B0.2Si0.8)-B2Fe8]Fe (y=0.8) Fe75B18.33Si6.67 <1.0 - 833 -
[Si-B2Fe8]Fe (y=1.0) Fe75B16.67Si8.33 <1.0 - 839 -
[Si-B1.8Si0.2Fe8]Fe (y=1.2) Fe75B15Si10 <1.0 - 838 -
[Si-B1.6Si0.4Fe8]Fe (y=1.4) Fe75B13.33Si11.67 <1.0 - 832 -
[Si-B2Fe7.6Y0.4]Fe (RE=Y) Fe71.67B16.67Si8.33Y3.33 <1.0 - 923 -
[Si-B2Fe7.6Dy0.4]Fe (RE=Dy) Fe71.67B16.67Si8.33Dy3.33 <1.0 - 924 -
[Si-B2Fe7.6Ce0.4]Fe (RE=Ce) Fe71.67B16.67Si8.33Ce3.33 <1.0 - 902 -
[Si-B2Fe7.6Nd0.4]Fe (RE=Nd) Fe71.67B16.67Si8.33Nd3.33 <1.0 - 917 -
[Si-B2Fe7.6Pr0.4]Fe (RE=Pr) Fe71.67B16.67Si8.33Pr3.33 <1.0 - 914 -
[Si-B2Fe7.6Sm0.4]Fe (RE=Sm) Fe71.67B16.67Si8.33Sm3.33 <1.0 - 898 -
[Si-B2Fe7.6Gd0.4]Fe (RE=Gd) Fe71.67B16.67Si8.33Gd3.33 <1.0 - 921 -
Cluster formula Composition Dc Tg Tx Vickers hardness
(atomic fraction / %) mm K K HV
[Si-B2Fe7.8Zr0.2]Fe (ETM=Zr, z=0.2) Fe73.33B16.67Si8.33Zr1.67 2.0 839 873 1120±9
[Si-B2Fe7.7Zr0.3]Fe (ETM=Zr, z=0.3) Fe72.50B16.67Si8.33Zr2.50 2.5 846 882 1131±7
[Si-B2Fe7.6Zr0.4]Fe (ETM=Zr, z=0.4) Fe71.67B16.67Si8.33Zr3.33 2.5 851 888 1149±7
[Si-B2Fe7.5Zr0.5]Fe (ETM=Zr, z=0.5) Fe70.83B16.67Si8.33Zr4.17 2.0 854 891 1145±8
[Si-B2Fe7.4Zr0.6]Fe (ETM=Zr, z=0.6) Fe70B16.67Si8.33Zr5 1.5 868 903 1156±7
[Si-B2Fe7.3Zr0.7]Fe (ETM=Zr, z=0.7) Fe69.17B16.67Si8.33Zr5.83 1.5 875 909 1170±10
[Si-B2Fe7.2Zr0.8]Fe (ETM=Zr, z=0.8) Fe68.33B16.67Si8.33Zr6.67 1.0 878 918 1184±8
[Si-B2Fe7.1Zr0.9]Fe (ETM=Zr, z=0.9) Fe67.5B16.67Si8.33Zr7.5 1.0 890 922 1195±13
[Si-B2Fe7.0Zr1.0]Fe (ETM=Zr, z=1.0) Fe66.67B16.67Si8.33Zr8.33 <1.0 895 925 1197±15
[Si-B2Fe7.8Hf0.2]Fe (ETM=Hf, z=0.2) Fe73.33B16.67Si8.33Hf1.67 1.0 840 872 1115±13
[Si-B2Fe7.7Hf0.3]Fe (ETM=Hf, z=0.3) Fe72.50B16.67Si8.33Hf2.50 2.5 852 885 1121±19
[Si-B2Fe7.6Hf0.4]Fe (ETM=Hf, z=0.4) Fe71.67B16.67Si8.33Hf3.33 2.0 854 887 1153±8
[Si-B2Fe7.5Hf0.5]Fe (ETM=Hf, z=0.5) Fe70.83B16.67Si8.33Hf4.17 1.5 858 893 1138±9
[Si-B2Fe7.4Hf0.6]Fe (ETM=Hf, z=0.6) Fe70B16.67Si8.33Hf5 1.0 861 901 1168±8
[Si-B2Fe7.3Hf0.7]Fe (ETM=Hf, z=0.7) Fe69.17B16.67Si8.33Hf5.83 1.0 870 908 1174±9
[Si-B2Fe7.2Hf0.8]Fe (ETM=Hf, z=0.8) Fe68.33B16.67Si8.33Hf6.67 <1.0 876 911 -
[Si-B2Fe7.1Hf0.9]Fe (ETM=Hf, z=0.9) Fe67.5B16.67Si8.33Hf7.5 <1.0 886 918 -
[Si-B2Fe7.8Nb0.2]Fe (ETM=Nb, z=0.2) Fe73.33B16.67Si8.33Nb1.67 1.0 - 861 1087±12
[Si-B2Fe7.7Nb0.3]Fe (ETM=Nb, z=0.3) Fe72.5B16.67Si8.33Nb2.5 2.0 835 869 1090±1
[Si-B2Fe7.6Nb0.4]Fe (ETM=Nb, z=0.4) Fe71.67B16.67Si8.33Nb3.33 2.5 843 873 1108±11
[Si-B2Fe7.5Nb0.5]Fe (ETM=Nb, z=0.5) Fe70.83B16.67Si8.33Nb4.17 2.5 845 881 1113±4
[Si-B2Fe7.4Nb0.6]Fe (ETM=Nb, z=0.6) Fe70B16.67Si8.33Nb5 2.0 853 885 1126±9
[Si-B2Fe7.3Nb0.7]Fe (ETM=Nb, z=0.7) Fe69.17B16.67Si8.33Nb5.83 1.5 854 895 1150±13
[Si-B2Fe7.2Nb0.8]Fe (ETM=Nb, z=0.8) Fe68.33B16.67Si8.33Nb6.67 1.5 856 902 1172±20
[Si-B2Fe7.1Nb0.9]Fe (ETM=Nb, z=0.9) Fe67.5B16.67Si8.33Nb7.5 1.5 862 911 1173±25
[Si-B2Fe7.0Nb1.0]Fe (ETM=Nb, z=1.0) Fe66.67B16.67Si8.33Nb8.33 1.5 875 917 1188±28
[Si-B2Fe6.8Nb1.2]Fe (ETM=Nb, z=1.2) Fe65B16.67Si8.33Nb10 1.0 889 930 -
[Si-B2Fe7.8Ta0.2]Fe (ETM=Ta, z=0.2) Fe73.33B16.67Si8.33Ta1.67 <1.0 - 858 -
[Si-B2Fe7.7Ta0.3]Fe (ETM=Ta, z=0.3) Fe72.5B16.67Si8.33Ta2.5 <1.0 - 865 -
[Si-B2Fe7.6Ta0.4]Fe (ETM=Ta, z=0.4) Fe71.67B16.67Si8.33Ta3.33 1.0 843 873 1117±6
[Si-B2Fe7.5Ta0.5]Fe (ETM=Ta, z=0.5) Fe70.83B16.67Si8.33Ta4.17 1.0 850 884 1130±10
[Si-B2Fe7.4Ta0.6]Fe (ETM=Ta, z=0.6) Fe70B16.67Si8.33Ta5 1.0 856 889 1143±10
[Si-B2Fe7.3Ta0.7]Fe (ETM=Ta, z=0.7) Fe69.16B16.67Si8.33Ta5.83 1.0 856 891 1154±11
[Si-B2Fe7.2Ta0.8]Fe (ETM=Ta, z=0.8) Fe68.33B16.67Si8.33Ta6.67 <1.0 859 896 -
[Si-B2Fe7.1Ta0.9]Fe (ETM=Ta, z=0.9) Fe67.5B16.67Si8.33Ta7.5 <1.0 863 910 -
[Si-B2Fe7.0Ta1.0]Fe (ETM=Ta, z=1.0) Fe66.67B16.67Si8.33Ta8.33 <1.0 874 913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在ETM微合金化的非晶合金中可观察到明显的TgTx也得到提升。

由于团簇中心Si与壳层位置的RE和ETM都具有较强的负混合焓,因此,这些微合金化元素的加入均可提升团簇内部原子的吸引关联作用,从而提升非晶合金的Tx,RE元素对非晶合金的Tx提升幅度更大,这主要归因于其大的原子半径所导致的原子扩散阻力增加。由于ETM与Fe之间有较强的负混合焓,因此ETM的加入,可提升ETM原子与相邻团簇壳层Fe原子之间的吸引关联作用,从而增加团簇间原子的关联作用,增加合金的GFA,并且从非晶合金的DSC曲线中也可观察到明显的Tg。但RE与Fe之间的混合焓接近0,因此,微合金化元素RE的加入对团簇间原子的关联作用影响较小,并不能有效提升非晶合金的GFA,见图7

图7

图7   Fe-B-Si、Fe-B-Si-ETM和Fe-B-Si-RE非晶合金团簇内部和团簇间原子的关联作用简化图

Fig.7   Schematics of the anisotropic inter-atomic and inter-cluster correlation of Fe-B-Si (a), Fe-B-Si-ETM (b) and Fe-B-Si-RE (c) amorphous alloys

Color online


为验证合金化元素含量对非晶合金性能的影响,图8给出了[Si-B2Fe8-zETMz]Fe非晶合金TgTx和Vickers硬度随ETM元素含量变化关系曲线,具体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随着合金化元素含量的增加,非晶合金的TgTx和Vickers硬度均线性升高。这主要是由于ETM元素含量的增加同时增加了团簇内部原子和团簇间原子的吸引关联作用所致。由于Zr和Hf与Si和Fe之间的混合焓更负,因此,含有Zr和Hf非晶合金的TgTx和Vickers硬度均高于含有相同Nb和Ta含量的非晶合金,并且含Zr和Hf非晶合金的Tg更加明显。

图8

图8   [Si-B2Fe8-zETMz]Fe非晶合金的TgTx和Vickers硬度随合金元素含量变化关系曲线

Fig.8   The changes of Tg and Tx (a) and Vickers hardness (b) with the ETMs (Zr, Hf, Nb and Ta) content (z) in [Si-B2Fe8-zETMz]Fe cluster formula


其它非晶合金的微合金化作用也可通过模型中原子间的关联作用进行解释。添加RE元素可大幅提升Fe-B二元非晶合金的GFA[46],这可能主要归因于B-RE的原子间吸引关联作用弱于Si-RE,而RE的原子半径又过大,所以RE原子倾向于进入到连接原子位置。连接原子位置的RE大原子会阻碍过冷液体中团簇的流动,从而增加了液体的黏度,提升了合金的GFA。可以预见,在Fe-B合金中同时加入RE和ETM是提升其GFA的有效手段[47]。但由于这些非晶合金中RE的作用机制并非来自原子间的化学关联作用,而是纯粹源自原子尺寸的影响,因此在其过冷液体中表现出不同的热力学行为,这些非晶合金在DSC测量过程中表现出的“双Tg”现象可能与2种作用机制的先后启动有关。对于Fe-P和Fe-C系非晶合金,由于其源自Fe3P和Fe3C的局域团簇结构分别为[P-Fe9]和[C-Fe9],连接原子也主要由P或C构成。由于P-Fe和C-Fe之间有较强的负混合焓,团簇间原子吸引关联作用较强,因此,相比于Fe-B系非晶合金,Fe-P和Fe-C系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现象更加明显,GFA也更高[48~50]。对于Cu-Zr二元非晶合金,Al、Be、Si和Sn微合金化元素的加入可有效增加非晶合金的GFA和显微硬度[51~53],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合金化元素主要进入到连接原子的位置,与[Cu-Cu7Zr5]团簇壳层位置的Zr有较强的负混合焓,从而增加了团簇间的吸引关联作用。Al替代Ni-Zr二元非晶合金的Zr后,可使非晶合金的TgTx线性增加[54],这主要是由于Al-Zr和Al-Ni之间的负混合焓强于Ni-Zr,Al替代[Ni-Ni2Zr8]团簇壳层位置的Zr后,团簇内部和团簇间原子吸引关联作用同时增强所致。

结论

通过建立非晶合金的局域结构模型,分析模型结构中原子间关联作用的变化,可对非晶合金的微合金化作用进行解释。根据微合金化元素的性质,其进入模型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团簇中心、团簇壳层和连接原子3类。非晶合金的GFA和Tg及其成分相关的显微硬度和强度归因于团簇间原子的关联作用。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与团簇内部原子关联作用相关。实验验证结果表明,Si、ETM和RE及合金化元素的加入均使非晶合金局域结构中团簇内部原子吸引关联作用增强,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但由于含RE元素非晶合金结构中团簇间的原子吸引关联作用较弱,因此无法在Fe-B-Si-RE合金中获得块体非晶合金及观察到明显的玻璃转变现象,实验结果与理论相吻合。该理论还可用于解释其它非晶合金的微合金化作用。



来源--金属学报

推荐阅读

    【本文标签】:合金检测 合金测试 第三方检测机构
    【责任编辑】:国检检测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资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