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检检测欢迎您!

腾讯微博|网站地图

您可能还在搜: 无损检测紧固件检测轴承检测上海综合实验机构

社会关注

分享:γ/ε双相Fe-19Mn合金在拉伸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加工硬化行为

返回列表 来源:国检检测 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分享:γ/ε双相Fe-19Mn合金在拉伸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加工硬化行为扫一扫!
浏览:- 发布日期:2024-12-24 15:02:49【

王世宏1李健,1葛昕1,2柴锋1罗小兵1杨才福1苏航1

1. 钢铁研究总院工程用钢研究所 北京 100081

2.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马鞍山 243002

摘要

采用OM、EBSD、TEM、XRD和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γ-奥氏体/ε-马氏体双相Fe-19Mn-0.0017C (质量分数,%)合金在拉伸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加工硬化行为。结果表明,Fe-19Mn发生了变形诱导马氏体相变,并且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相变过程由以γε相变为主转变为以εα'相变为主。对比分析加工硬化率的变化与相含量的变化,表明εα'相变比γε相变具有更高的加工硬化能力。同时,在变形过程中,ε-马氏体不仅发生了位错滑移,还形成了{101?2}<1?011>ε孪晶,以满足ε-马氏体的变形协调。在γεεα'双重相变引起的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γ-奥氏体/ε-马氏体/α'-马氏体中的位错滑移,以及ε-马氏体的孪生变形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Fe-19Mn的抗拉强度和总延伸率分别达到722 MPa和31%,显示出良好的强塑性匹配。

关键词: 高锰钢 ; 变形诱导马氏体相变 ; 孪生变形 ; 加工硬化

近年来,高锰钢由于其优异的强塑性匹配而获得了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汽车、液化天然气船以及油气开采等结构制造领域[1,2];另一方面,由于其在一定的Mn含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还被用于制造机器上的零部件,以降低振动和噪音;并且与Mn-Cu、Ni-Ti等阻尼合金相比,高锰钢的力学性能更好,成本更低[3,4,5]。因此,高锰钢是一种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材料。

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高锰钢在室温时的相组成可分为全奥氏体、奥氏体/ε-马氏体或奥氏体/ε-马氏体/α'-马氏体[6]。由于在室温时有奥氏体的存在,在变形过程中,因层错能的不同,奥氏体具有不同的塑性变形机制,例如当层错能SFE<20 mJ/m2时,以诱发ε-马氏体(或α'-马氏体)相变为主,发生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当SFE=20~50 mJ/m2时,以诱发奥氏体孪生变形为主,发生孪晶诱导塑性(TWIP)效应;当SFE>50 mJ/m2时,以位错滑移为主[7,8]。长期以来,在高锰钢的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Fe-Mn-C系、Fe-Mn-Al-Si系等[9,10]。Lee等[11]研究了C含量对Fe-Mn-C系奥氏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指出C含量的增加能够同时提高强度和塑性,并且塑性变形机制由TRIP转变为TWIP机制。Seol等[12]研究了C含量对γ-奥氏体/ε-马氏体双相Fe-17Mn-C力学性能和变形过程中组织演变的影响,发现随着C含量的增加,抗拉强度增加,而延伸率则不断降低;同时C含量的增加,抑制了热诱发ε-马氏体的形成,但是促进了变形诱发ε-马氏体相变。另一方面,对高锰钢的阻尼性能也进行了广泛研究,例如溶质原子[13]、晶粒尺寸[14]、预变形[15,16]和热训练[4]等对阻尼性能的影响,其中Choi和De Cooman[17]指出0.01%的C含量便能够明显降低Fe-17Mn-C的阻尼性能。可见,C含量对高锰钢的相变过程、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有着复杂的影响。

在上述基础上,本工作设计了一种极低C含量的Fe-Mn合金,并采用间断拉伸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加工硬化行为,及其对拉伸性能的影响,旨在对设计具有高阻尼和高强塑性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的Fe-Mn合金提供指导和参考。

实验方法

实验所用材料为Fe-19Mn,采用实验室50 kg真空感应炉进行冶炼,冶炼后的化学成分为Fe-0.0017C-18.86Mn-0.02Si-0.008S-0.005P (质量分数,%)。将冶炼所得的铸锭加热到1200 ℃保温2 h进行均匀化处理,并在850~1150 ℃进行锻造,锻后空冷,所得锻坯的截面尺寸为110 mm×40 mm;随后将锻坯加热到1100 ℃保温1 h,在实验室轧机上轧制成厚度为12 mm的板坯,开轧温度为1050 ℃,终轧温度为850 ℃,轧后空冷至室温。将热轧后的板坯在950 ℃保温2 h进行固溶处理,并水冷至室温。

沿固溶态板坯的横向取样,加工成直径10 mm、长110 mm的拉伸试样,并在CMT5305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室温单轴拉伸,应变速率10-3 s-1;为了观察拉伸变形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对实验材料分别施加5%、10%、15%的变形量后,中断拉伸过程。

分别在固溶态板坯以及经不同变形量的拉伸试样上截取金相试样。试样经机械抛光后,先用10% (体积分数,下同)高氯酸酒精溶液进行电解抛光,再用1.2%偏重亚硫酸钾水溶液进行化学腐蚀,然后在MEF-4M型光学显微镜(OM)上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将电解抛光后的试样在配备了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探头的SUPRA 55场发射扫描电镜(SEM)上进行EBSD数据采集,扫描区域大小为100 μm×100 μm,扫描步长0.15 μm;使用HKL CHANNEL 5软件进行EBSD数据的后处理。采用D8 Advance X射线衍射仪(XRD)对固溶态及变形后试样进行物相定性和半定量分析,Co靶,波长λ=0.179026 nm。通过电火花切割的方式,在固溶态及变形后试样上切取0.3 mm厚的透射电镜(TEM)试样,并用砂纸研磨至约50 μm,在10%高氯酸酒精溶液中进行双喷电解减薄,所用电流为50 mA,溶液温度约-20 ℃;在TECNAI G2 20 TEM和JEM 2100 TEM上观察样品显微组织,加速电压均为200 kV。

实验结果

2.1 Fe-19Mn的拉伸性能

图1a为Fe-19Mn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Fe-19Mn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具有连续屈服的现象,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约为384和722 MPa,总延伸率约31%。在极低C含量下,Fe-19Mn仍然具有良好的强塑性匹配。图1b为真应力(σtrue)-应变(εtrue)曲线和加工硬化率(dσtrue/dεtrue)-真应变曲线。可以看出,随着真应变的增加,加工硬化率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阶段I,加工硬化率迅速下降;阶段II,加工硬化率的下降速率减缓;而阶段III,加工硬化率的下降速率又有所增加,直至断裂。真应力-应变曲线和加工硬化率曲线存在一个交点,对应的真应变即为缩颈前的最大均匀应变[18],此时的最大均匀应变约为0.21,换算成工程应变,即均匀延伸率,约23.5%。

图1

图1   Fe-19Mn的拉伸性能

Fig.1   Tensile properties of Fe-19Mn

(a) curve of engineering stress-strain

(b) curves of true stress (σtrue) and work hardening rate (dσtrue/dεtruevs true strain (εtrue)


2.2 变形前的显微组织

图2所示为固溶态试样的显微组织。室温下,Fe-19Mn主要由fcc γ-奥氏体(黑色部分)和hcp ε-马氏体(白色部分)组成。由于原奥氏体晶粒尺寸较大(约38 μm),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同时形成了多个不同的ε-马氏体变体[19],并且ε-马氏体板条在晶内呈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或交叉呈三角形状分布;其中初生ε-马氏体板条贯穿整个原奥氏体晶粒,并且板条宽度较大;受初生ε-马氏体板条的影响,次生ε-马氏体在生长过程中与其发生碰撞,停止长大,导致次生ε-马氏体板条尺寸较小。

图2

图2   固溶态试样显微组织

Fig.2   Microstructure of solution treated sample


图3所示为固溶态试样显微组织的TEM像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花样。γ-奥氏体和ε-马氏体板条主要呈交替层状分布,并且两者之间符合S-N取向关系[20],即:(1?11)γ //(0002)ε,[011?]γ //[112?0]ε。此外,在γ-奥氏体中还存在大量的层错,如图3d箭头所示。

图3

图3   固溶态试样显微组织的TEM像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花样

Fig.3   TEM images and corresponding 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SAED) patterns of solution treated sample

(a) TEM image of γ-austenite and ε-martensite

(b, c) dark-field images of circle areas 1 and 2 in Fig.3a, respectively

(d) stacking faults in γ-austenite (indicated by arrows)

(e~g) SAED patterns for circle areas 1~3 in Fig.3a, respectively


2.3 变形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

图4所示为Fe-19Mn在不同变形量时显微组织的EBSD表征。拉伸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量的增加,ε-马氏体板条宽度逐渐增大;同时,在ε-马氏体板条上形成了α'-马氏体,并且随着变形量的增加,α'-马氏体逐渐增多,未发现在γ-奥氏体上直接形成α'-马氏体。可见,变形量在0~15%范围内,形变诱发α'-马氏体的形成是通过γεα'相变完成的,而非γα'相变。进一步观察发现,α'-马氏体主要在ε/ε晶界和γ/ε相界处形核(如图4c插图),随后垂直于ε-马氏体板条,向其内部生长。当变形量较小时,形变诱发α'-马氏体呈条状;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其形貌逐渐转变为块状,并不断分割ε-马氏体板条,使其长度减小。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在ε-马氏体板条内还形成了新的ε-马氏体板条(如图4b插图中箭头所示),由晶界取向差分析,形成的ε-马氏体板条与基体的取向差约86°,为{101?2}<1?011>ε孪晶[12,21]。此外,γ-奥氏体中的孪晶数量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降低。

图4

图4   不同变形量时试样显微组织的EBSD分析

Fig.4   EBSD analyses of samples after the deformations of 0% (a), 5% (b), 10% (c) and 15% (d) (Blue region is austenite, yellow region is ε-martensite, green region is α'-martensite and red line is austenite twin boundary, arrow in the illustration of Fig.4b indicates {101?2}<1?011>ε twin)

Color online


图5所示为γ-奥氏体、ε-马氏体和α'-马氏体中的晶界取向差分布图。γ-奥氏体中的小角度晶界密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明显升高,60°左右的孪晶界的密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降低。固溶态组织中的ε-马氏体中含有小角度晶界以及取向差在70°附近的大角度晶界,其代表不同ε-马氏体变体之间的取向差[22];随着变形量的增加,ε-马氏体中的小角度晶界密度增加,同时由于ε-马氏体向α'-马氏体的转变,取向差约70°的大角度晶界密度逐渐减少;此外,在变形过程中,ε-马氏体中出现了取向差在85°~90°的大角度晶界,其密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变形诱发生成的α'-马氏体中含有大量的小角度晶界,并且其密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

图5

图5   晶界取向差分布

Fig.5   Misorientation angle distributions of γ-austenite (a), ε-martensite (b) and α'-martensite (c)


Fe-19Mn变形后显微组织的TEM像和SAED花样如图6所示。图6a为经5%变形后显微组织的明场像,区域1和区域2的SAED花样分别如图6e和f所示,可知区域1处对应组织为γ-奥氏体,区域2处对应组织为ε-马氏体,γ-奥氏体和ε-马氏体呈交替层状分布;其中,在γ-奥氏体上分布有大量的显示层错衬度的结构,而在ε-马氏体的暗场像中,显示出亮的衬度(如图6a和b中箭头所示),说明γ-奥氏体中的层错已转变成为ε-马氏体[23]

图6

图6   Fe-19Mn变形后显微组织的TEM像及SAED花样

Fig.6   TEM images and SAED patterns of microstructures of Fe-19Mn after deformation (Arrows in Figs.6a and b indicate ε-martensite)

(a) TEM image after 5% deformation

(b) dark-field image of ε-martensite

(c) new ε-martensite plates formed in ε-martensite matrix after 5% deformation

(d) TEM image after 10% deformation

(e~h) SAED patterns corresponding to areas 1~4 in Figs.6a and c, respectively


图6c和d所示分别为试样经5%和10%变形后显微组织的TEM像。在ε-马氏体板条上都形成了一种新相;SAED分析表明,图6c中的新生成相为ε-马氏体,结合EBSD表征,新生成的ε-马氏体为{101?2}<1?011>ε孪晶;图6d中的新生成相则为α'-马氏体,并且分别在γ/ε界面(如α'1)和ε/ε板条交叉处(如α'2)形成,说明上述2种位置均可成为α'-马氏体的形核位置[24,25],该现象与EBSD的表征结果相一致。

图7所示为试样经10%变形后显微组织的TEM像及SAED花样。由TEM明场像观察可知,在γ-奥氏体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的ε-马氏体,如图7a箭头所示;然而,由ε-马氏体的暗场像观察可知,在平行的ε-马氏体板条之间夹着一层极薄的另一种相;通过圆圈处的SAED分析,明场像中所观察到的ε-马氏体板条为γ-奥氏体和ε-马氏体的两相组织,并且两者之间符合S-N取向关系。从TEM明场像中还可看出,在另一个ε-马氏体变体上同时形成了位错和α'-马氏体,并且在γ/ε界面处形成了位错塞积,如图7a中的方框区域所示。

图7

图7   10%变形量时试样显微组织的TEM像及SAED花样

Fig.7   TEM bright-field image of microstructures (a), dark-field image of ε-martensite (b) and SAED pattern corresponding to circle area in Fig.7a (c) after 10% deformation (Arrows in Fig.7a indicate ε-martensite, and the box area shows the dislocation pile-up)


2.4 变形前后试样组织的XRD分析

图8所示为Fe-19Mn拉伸变形前后的XRD谱和各相体积分数随变形量的变化趋势。固溶态试样的组织主要由γ-奥氏体和ε-马氏体2相组成,未检测出α'-马氏体;当对其施加变形后,γ-奥氏体和ε-马氏体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形成了α'-马氏体,发生了变形诱导相变,并且随着变形量的增加,α'-马氏体的(110)晶面的衍射峰越来越明显,如图8b所示。当变形量为5%时,γ-奥氏体的体积分数由32%降至10%,ε-马氏体的体积分数由68%增至87%,并且形成了3%的α'-马氏体,此时主要发生了变形诱导γε相变;当变形量>5%时,γ-奥氏体的体积分数无明显变化,而ε-马氏体的体积分数由87% (5%变形量)降至71% (15%变形量),α'-马氏体的体积分数则由3% (5%变形量)增至20% (15%变形量),此时主要发生了变形诱导εα'相变。

图8

图8   不同变形量试样的XRD谱及各相含量随变形量的变化趋势

Fig.8   XRD spectra (a, b) and phase fractions (c) of samples with different tensile deformations (Fig.8b shows the XRD spectra between 46°~54° in Fig.8a)


分析讨论

3.1 Fe-19Mn在冷却和变形过程中的γεα'相变

ε-马氏体的形核机制有极轴形核和层错形核[26],其中层错形核机制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因此ε-马氏体的形成与γ-奥氏体的层错能密切相关。γ-奥氏体的层错能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27]

SFE=2?Δ?ch?ε+Δ?mag?ε+Δ?ex+?strain+2?
(1)

式中,ρ为(111)γ面的原子密度,并且?=43?02?,其中?0γ-奥氏体的晶格常数,N为Avogadro常数;Δ?ch?εΔ?mag?εΔ?ex分别为化学成分、磁性转变以及晶粒尺寸引起的Gibbs自由能变化;?strainγε相变引起的共格应变能,σγ-奥氏体和ε-马氏体之间的界面能。Δ?ch?εΔ?mag?ε的计算参考文献[28];Δ?exΔ?ex=170.06exp(-d/18.55)计算[19],其中d为奥氏体晶粒尺寸;?strainσ分别取37 J/mol和16 mJ/m2 [27];由实验得知,固溶态试样的奥氏体晶粒尺寸约38 μm。将上述参数带入层错能公式,计算得Fe-19Mn在室温下的γ-奥氏体层错能SFE=7.5 mJ/m2。由于层错能很低,γ-奥氏体中的全位错很容易分解成2个不全位错,并发生扩展形成层错,为γε相变提供形核核心,促进γε相变的发生。Takaki等[19]指出,当奥氏体晶粒尺寸>30 μm时,会在γ-奥氏体晶内按照S-N取向关系同时形成4种ε-马氏体变体,以降低γ/ε界面处的共格应变能,保证相变过程的顺利进行;同一个奥氏体晶内形成的不同变体之间相互交叉。Fe-Mn合金在冷却时的相变过程随Mn含量的不同而发生如下变化[29]:当Mn含量在7.5%~13%范围内,将发生γεα'相变;当Mn含量在13%~32%范围内,将发生γε相变,εα'相变被抑制。由于马氏体相变结束温度(Mf)低于室温,室温下仍存在一定量的残余γ-奥氏体,使得Fe-19Mn在室温下由γ-奥氏体和ε-马氏体2相组成。

由于γ-奥氏体的层错能较低,当在室温下对其施加变形时,将会发生变形诱导γε相变[7,8]。变形过程中,通过层错形核机制,γ-奥氏体中的层错转变为ε-马氏体。当变形量为10%时,由TEM观察表明,在γ-奥氏体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的γ/ε片层状交替组织。Kikuchi等[30]研究表明,该片层状组织的形成是由于变形过程中,在已形成的ε-马氏体板条附近的γ-奥氏体发生继续相变,形成新的ε-马氏体板条,使得在ε-马氏体板条之间始终有γ-奥氏体存在;随后ε-马氏体板条发生聚合、粗化,完成ε-马氏体板条宽度的增加。当变形量>5%时,γ-奥氏体的含量无明显变化,这是由于在变形过程中,γ-奥氏体发生γε相变的同时,还发生了位错滑移,导致其位错密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阻碍了相变位错的运动,抑制了γε相变过程[31]。此外,γ-奥氏体中的孪晶界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孪晶界能够作为ε-马氏体的形核核心,另一方面是由于孪晶界与ε-马氏体发生碰撞,导致其发生扭曲,取向差偏离60°而引起的[32]

Walter在1931~1935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指出ε-马氏体可能为γα'相变的“过渡相”[29],Cina[33]则通过较系统的实验,在Fe-Mn系合金中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并且当改变Mn含量或施加变形时,其将进一步转变成α'-马氏体。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在γ/ε界面和ε/ε界面处发生位错塞积,形成局部应力集中区域,导致α'-马氏体在该处形核[12];形核后的α'-马氏体将垂直于ε-马氏体板条,并向其内部长大。

3.2 变形诱导γεεα'相变对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

研究[34]指出,基于Swift方程修正的Crussard-Jaoul (C-J)方法能够反映不同变形阶段的硬化特征。图9所示为基于Swift方程修正得到的C-J法加工硬化曲线。根据斜率的不同,Fe-19Mn在变形过程中呈现出3个阶段的加工硬化行为。在阶段Ⅰ的硬化过程中,即真应变小于0.04时,结合XRD定量分析结果,此时主要发生了γε相变,大量的γ-奥氏体转变成了ε-马氏体,而该硬化阶段的斜率却基本保持不变;在阶段Ⅱ的硬化过程中,即真应变在0.04~0.18范围时,此时主要发生了εα'相变,当真应变为0.14时,α'-马氏体的含量增加至20%,同时该硬化阶段的斜率有所增加,大于阶段Ⅰ的斜率,加工硬化效应比阶段Ⅰ明显。可见,Fe-19Mn在变形过程中,εα'相变比γε相变具有更强的加工硬化能力。而Kwon等[35]则认为γε相变的加工硬化能力更强。上述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该实验用合金中的C含量(低于0.002%)与Kwon等的研究中所用的合金的C含量(0.02%)相差较大,而Choi和De Cooman[17]指出C在Fe-Mn合金中的固溶强化增量可达4967 MPa/1%C,因此Fe-19Mn中的C的固溶强化效果较弱,使得ε-马氏体的强度较低,从而加工硬化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是由于变形过程中,随着应变量的增加,ε-马氏体板条不断粗化,进一步降低了其加工硬化效果。当进入阶段II硬化过程时,发生了εα'相变,形成了大量的α'-马氏体。由于α'-马氏体比ε-马氏体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并且在α'-马氏体和ε-马氏体的界面处会产生位错塞积(如图7a方框区域所示),能够更有效地阻碍位错运动,提高了塑性变形抗力,使得εα'相变具有更强的加工硬化能力。当真应变超过0.18时,进入阶段Ⅲ的硬化过程,此时均匀塑性变形过程将结束,并发生缩颈,导致塑性失稳。

图9

图9   基于修正的C-J法的加工硬化行为

Fig.9   ln(dσtrue/dεtrue)-lnσtrue curve based on the strain hardening rate curve for the modified Crussard-Jaoul (C-J) analysis


3.3 ε-马氏体在变形过程中的塑性协调机制

在变形过程中,除了发生εα'相变,ε-马氏体板条上还形成了位错(如图7a所示),以及{101?2}<1?011>ε孪晶(如图4b插图中箭头和图6c所示)。hcp结构的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会发生位错的基面滑移以及棱柱面滑移,但是二者所能提供的独立滑移系非常少(基面和棱柱面各有2个独立滑移系),因此,为了满足塑性变形过程的应变协调,孪生变形将起重要作用,并且只有当基面滑移和棱柱面滑移均被激活后,才会发生孪生变形[36,37]。由图5b可知,85°~90°取向差的大角度晶界密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即{101?2}<1?011>ε孪晶不断增加,以满足ε-马氏体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变协调,从而利于塑性变形的进行。

变形过程中的γεεα'相变的双重TRIP效应、γ-奥氏体/ε-马氏体/α'-马氏体中的位错滑移,以及ε-马氏体的孪生,使得Fe-19Mn在具有较高强度的同时,还能具有良好的塑性。

结论

(1) Fe-19Mn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呈现出连续屈服的现象,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约为384和722 MPa,均匀延伸率约23.5%,总延伸率约31%,具有良好的强塑性匹配。

(2) 拉伸变形时,当变形量<5%,主要发生γε相变;当变形量>5%,主要发生εα'相变,并且α'-马氏体主要在γ/ε相界和ε/ε晶界处形核。

(3) εα'相变比γε相变具有更高的加工硬化能力,这主要是由于Fe-19Mn的C含量很低,固溶强化效果弱,导致ε-马氏体的强度低,而α'-马氏体的强度和硬度高于ε-马氏体,能够更有效地阻碍位错运动所引起的。

(4) 变形过程中,ε-马氏体除了发生位错滑移,还形成了{101?2}<1?011>ε孪晶,以满足ε-马氏体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变协调,利于塑性变形的进行。



来源--金属学报

推荐阅读

    【本文标签】:合金检测 合金测试 第三方检测机构
    【责任编辑】:国检检测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资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