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最受益的行业? 根据各大券商观点,目前认为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有色金属(锂、钴、铜箔、稀土、磁材等)、化工行业(生物基材料和循环材料)、碳交易产业链、环保行业、绿色衍生品(碳远期、碳期权、碳掉期等)比较收益。
研判一、未来40年中国的能源、产业、消费和区域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
(1)能源结构方面,为实现“碳中和”,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将大幅提升,预计整体比重将从目前的10%以内提升至70%以上,平均每年提升1.5至1.6个百分点的比重。(2)产业结构方面,将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从碳排放看,能源的制造业属性凸显,新能源产业链比重上升;清洁设备及环保产业需求长期向好,产业比重上升;新能源汽车行业替代传统汽车行业。从碳吸收看,森林相关产业比重将进一步提高。(3)消费结构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普及。(4)区域方面,能源中心将由中部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向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扩散,西部将成为重要的能源中心。
从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看,发展新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第一驱动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一个长期战略的影响下,其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并不是线性的。在环保力度增强的情况下,去除周期行业中的过剩产能是一个现阶段可行的选择。随着供给的收缩,价格抬升,行业内部具有优质产能的标的将受益。另一方面,现有比较成熟的降低周期行业能耗及排放的环保企业也将受益。
研判二、碳交易和碳市场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国内碳市场建设发展较快。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明确建设和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措施有三点:1.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2.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3.强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基础支撑能力。目前,国内碳交易的形式主要是配额交易,政府对相关的产业或企业规定对应的排放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出售或者购入排放权,整体来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并不完善,和西方欧美国家相比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统一配额分配方式等标准体系。目前,各试点配额分配的总量比较宽松。许多控排单位甚至出现配额过剩的情况,再加上存在配额抵消机制,导致碳交易价格过低。另外,地方配额总量扣除免费分配后的部分,可由地方政府通过拍卖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方式进行有偿分配,有偿分配的方式和标准由地方确定。因此,配额总量分配的地区偏向性会导致各地区配额有偿分配成本存在差异。在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限制有偿分配的方式和标准,统一采取拍卖进行有偿分配。同时,各地配额拍卖向外地企业开放能统一不同地区企业获得配额的实际成本。
增强碳交易市场的透明度。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信息不透明,企业不愿意公开碳排放、碳配额总量、配额方案以及交易数据等信息,导致各企业信息获取不及时,不能作出有效的交易决策。不透明的碳交易市场信息,使交易双方不能确定公平合理的市场定价,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导致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缺乏流动性,市场发展缓慢。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透明度,除了在各试点范围内公布碳交易计划、管理措施等政策工具的实施外,还应向社会公开企业排放控制的关键数据、配额总量和配额分配情况。获得充足、可靠的信息,确保企业有效参与碳市场交易,提高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效率。
进一步发展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在向金融市场的方向发展。从欧盟的经验来看,碳市场初期以现货产品为主,之后向碳期货产品发展。碳期货可以长期持续地给予投资者稳定的价格预期,标准化的期货产品也可以降低法律风险,及时发送市场信号。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期货市场,一方面有利于投资者预判交易价格,从而提高交易市场活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形成独立自主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机制,争取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绿色经济的倡导下,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有望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推动相关新兴行业如水力发电、光伏发电、氢能源、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快速发展。
毫无疑问,碳达峰、碳中和是2021年最热门的词语,也是未来10年各产业发展的主线。 碳达峰是一个过程,碳中和是最终目的,碳中和下,哪些行业、企业是受益者?
在绿色经济的倡导下,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有望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推动相关新兴行业如水力发电、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快速发展。
四大行业有望受益
中信证券认为,实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将深刻影响中国的能源结构、工业生产与消费方式,四大行业有望受益。
1.电力格局:火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光伏、风电接力增量需求。
2.工业品生产:限产或为主要方式,供给侧改革再现。相关商品价格有望得到提升。
3.化石能源需求:煤、油、气需求先后达峰,过程中价格承压。
4.新兴领域机遇:新能源车、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材料机遇广阔。
碳中和相关受益产业众多
碳达峰、碳中和大环境下必然加大碳捕获设备及风电、水电、光伏、核能、生物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发电设备的使用占比,这样可以大幅降低自身因生产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而大幅增加的成本,风电如中材科技、金风科技等,光伏龙头如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等,水电工程如葛洲坝、安徽水利等,核能设备如东方电气、保变电气等,这些设备制造商和技术提供商及施工企业是未来的最直接受益者。
1.风力发电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较为领先,总装机量和市场增幅位居世界第一。數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增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分别占到世界的44%和39%,由此来看,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水力发电
水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再生的清洁能源。2019年水力发电总量比2010年增长80.28%。目前,节能、环保、高效机组已成为发电设备产品的发展方向,作为水力发电设备重要组成部分的水轮机,未来也将朝着大功率和高参数方向发展。我国水轮机及辅机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3.光伏发电
光伏发电是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细分领域之一,经过早期的无序扩张后,现已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经营模式。随着光伏产业劣质产能逐步淘汰,市场供需关系恢复良性发展局面。用电端进入平价上网阶段,光伏将逐步成为主要能源之一,预计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光伏产业中游头部企业及技术变革推动企业最有望受益。
4.氢能源
截至2020年,中国燃料电池行业仍处于理论实践阶段,业内主要以燃料电池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主。随着上游核心零部件相关研究的深入、加氢站大规模建设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的加码,燃料电池行业将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2020-2025年间燃料电池行业新进企业数量将显著增加,燃料电池产量(装机量)快速提升,下游应用市场迎来规模化应用的发展起步阶段。
5.新能源汽车
在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迅速并涌现出了诸多优质整车生产企业。从技术路线来看,电动汽车已经由政策补贴阶段正式进入市场提速放量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拥有林业资源企业最受益
碳达峰、碳中和大环境下,园林工程必然有所增加。拥有自有林地资源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大环境下受益最直接而且最快,林地资源可以直接变现且不影响原有业务。
据估算,每亩树林每天吸收二氧化碳超过65公斤,按照每亩65公斤年吸收量计算,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23.7吨二氧化碳,国内目前碳汇价格普遍在每吨20-40元,以平均价格30元计算,1万亩树林一年可以产生碳汇收入约711万元,但国际发达国家碳汇价格已远超国内价格,欧洲目前碳汇价格甚至已达到40欧元,这就意味着,按此价格计算1万亩树林一年可以产生碳汇收入9000多万元。
国内目前拥有林地较多的企业有海南橡胶(拥有橡胶林地350多万亩)、岳阳林纸(拥有约200万亩林地)、平潭发展(拥有林地近90万亩)、福建金森(拥有自有林地近80万亩)、丰林集团(拥有自营林地20万亩),其中海南橡胶的橡胶林与其他企业林木不同,橡胶林不需要通过砍伐来获取企业所需原料。
碳交易行业受益
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直接导致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价格差,从而产生了碳交易市场。
电动车企业特斯拉2020年出售碳排放额度所得的收入是14亿美元,这成为支撑特斯拉业绩的最大助力。谁能想到特斯拉最赚钱的不是汽车产品本身,竟然是卖碳排放额度的收入。
中国电动车企业蔚来汽车在2020年出售碳排放额度所得的收入是1亿人民币。尽管蔚来汽车在2020年表现出色,但仍净亏损50多亿人民币,在所有业务净亏损的情况下,卖碳排放额度竟然贡献了近1亿人民币的收入,成为所有收入业务里最大的亮点。
在碳市场越来越活跃的情况下,碳交易将对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所有制造业带来变革,进一步重构全球制造业。
涉及碳交易资金交易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将因为资金银行的流动及投融资、借贷而衍生出新的收入来源,但对自身庞大的业绩而言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