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汇是什么?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CO2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1/3左右,是大气CO2巨大的汇[1-2]。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海洋中95%的有机碳是溶解有机碳 (DOC),而其中95%又是生物不能利用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世界大洋中RDOC的储碳量大约是6500亿吨,储碳周期约5000年,它 们与大气CO2的碳量相当,其数量变动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
海洋中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微型生物(Microbes),它们是海洋RDOC的主要生产者---它们可以利用活性溶解有机碳(LDOC)支持自身的代谢,同时产生RDOC。生物来源的RDOC构成了海洋RDOC库的主体,由于RDOC在海水中的代谢周期很长,所以相当于将大气中的CO2封存在海里面。在海水中LDOC的浓度较低,而RDOC的浓度较高,微型生物的这一作用将低浓度的LDOC转化为高浓度的RDOC就好像将水从低水位抽到了高水位,所以这一机制被形象地成为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CarbonPump,MCP)[4]。地球上的碳元素主要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虽然全球的碳元素主要以碳酸盐岩石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但其中的碳元素几乎处于静止状态,较少参与碳循环。所以,海洋是除地质碳库外最大的碳库,也是参与大气碳循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约为4000万亿吨,年新增储存能力约5亿吨~6亿吨,碳元素在海洋中主要以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和溶解无机碳三种主要形态存在。
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海洋碳汇是解决我国碳排放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我国海岸带以及近岸蓝碳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多重威胁。
在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容量的双重约束下,我国亟需在自然科学原理的指引和政策手段的辅助下推动发展海洋蓝色碳汇,构建和完善我国海洋蓝碳市场交易机制,助力实现我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
碳汇与碳源
碳汇、碳源的概念是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的。该委员会是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的国际机构,旨在为决策者定期提供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其影响和未来风险的评估、以及适应和缓和的可选方案。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气体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
碳源是指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气体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
蓝色碳汇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长期碳汇。
海洋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被固定的碳经由海洋生物泵实现由大气向海底沉积物的传输和储存。
在广阔的海域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海洋浮游生物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吸收并固定在有机质中。海洋微生物虽然个体极小,多样性丰富,生物量庞大,仅可进行光合作用的海洋微生物每天所固定的有机碳就与陆地全部植物固定的有机碳量相当。
健康的蓝碳系统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关建意义。
全球海岸带植被栖息地,包括海草床、盐沼、红树林和巨藻等,只占全球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储存的碳量与陆地生物量相等。蓝碳系统不仅储存和封存碳,且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支撑生物多样性,并为沿海社区提供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
目前对于天然碳汇的保护更多地关注在陆生植被,而事实上蓝碳生态系统的损失率在所有生态系统中是最高的。海平面上升和气温上升、近海钻探、侵蚀和污染等威胁导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迅速恶化。
如果不采取更多行动来维持这些重要的沿海生态系统,大多数生态系统可能在20年内消失,当遭到破坏或损失时,它们将会把储存的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而导致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成为重要的排放源。
海岸带湿地可以通过一定的人类干扰活动进行恢复。
海岸带湿地的恢复项目十分多样,而且可以多种项目组合。当海岸带湿地得到保护和恢复时,生物量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碳将会增加,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将会减少,减少土壤流失,扩大湿地面积。
中国蓝色碳汇现状
蓝色碳汇是高效的长期碳汇,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国境内分布着几乎全部的蓝色碳汇生态系统类型,具有巨大的蓝碳发展潜力,但同时也面临多重威胁。
由于人口和经济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不断地向海洋与海岸带索取空间和资源,包括填海造地、水产养殖、航道规划、工业生产和滨海旅游等人类活动将会对蓝碳造成严重乃至极端严重的不可逆影响。
大面积填海可能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不可逆转地退化,使得海岸带生态系统丧失碳吸收能力,同时还导致蓝碳存量的显著损失,将大量温室气体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去。此外,海水富营养化也削弱了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