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随着我国正式宣布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命题就已经成为了未来40年影响产业、企业,还有每个个体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必须要去面对它。那怎么面对它?我们发现,搞懂国家实现碳中和的深层原因是前提,这样你在判断自己的工作,还有所在行业会面对什么影响的时候,就会有抓手。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原因。
有助于能源安全
碳中和不是为了解决气候问题么?不错。但除了这个全人类的大愿景,我们国家还有自己的考虑。通过梳理2021年的各种声音、各种专家观点,我们认为有三个深层次的目的值得你了解,而且它们是层层递进的:第一个目的是筑牢能源安全;第二个目的,在中美关系还有今天的国际格局之下,我们可以把碳中和作为政治博弈工具,加强手里的牌;第三个目的就是助推经济转型。先从最好理解的筑牢能源安全开始说。
你肯定知道,我国不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都很高。所以经常有人说,只要像马六甲海峡这样的运输通道被封锁,我国的能源安全就会受到威胁。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去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老师讲了一句话,我认为特别精准。他说我们要“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
什么意思?你看,不论是煤炭、石油,还是天然气,它们藏在哪里那是老天爷决定的,但风和光哪里都有。如果能用风、光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就没有了资源禀赋的问题。而利用风光新能源的关键,取决于技术水平和制造业能力。这就是“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
一旦从资源依赖转变为技术依赖,我国就从资源贫国,转变为了资源富国。因为我们的新能源技术水平,还有制造业能力,都是全球顶尖。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1年可再生能源市场报告》提到,中国2019和2020年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80%以上。其中每年光伏的新增装机容量,已经超过2万5千兆瓦,连续 6 年全球第一。
不仅如此,全世界85%的太阳能组件都是在中国生产,或者由中国公司生产的。我国投建的风光发电机组,已经遍布一带一路各国。甚至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底,我国的风电企业还与英国国际贸易部签署了备忘录,将在英国生产风机、叶片。
所以说实现碳中和的第一个深层次目的,就是筑牢能源安全,甚至让我国从能源进口国,转变成能源出口国。要理解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系。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不是说先碳达峰,然后再讨论如何实现碳中和,而是从现在就要开始以碳中和的发展范式来考虑碳达峰的问题。要从现在开始制定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只是碳中和的一 个过程。现在很多人讨论,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至少用了 40 年时间,有的长达 70 年,而中国只有 30 年的时间。时间短当然意味着挑战也大,但同时也意味着还没有锁定在高碳状态,转型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在很多方面可以实现蛙跳式发展。如果碳达峰以后仍延续传统的发展模式,那么碳达峰后 100 年也不会自动走到碳中和, 反倒会锁定在高碳状态。一些人认为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长短很重要,背后的依据就是所谓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倒 U 型曲线(EKC)。但是,这个曲线是有问题的。如果发达国家没有贸易自由化和产业转移,是很难出现所谓“倒 U 型曲 线”的。如果看发达国家的消费端,就会发现其碳排放一直在上升,可能在一定阶段会出现平台期,碳排放增长会缓慢一点,但很难大幅下降。如果不彻底转变发展内容,是不可能自动减少到低碳甚至零碳状态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不是一个自然过渡。要实现碳达峰,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就可以实现,只是加一把劲会实现早达峰或低峰值的问题。实现碳中和则不同。中国目前的 100 亿吨碳排放,2060 年前都要通过减排或中和的方式实现净零排放。中国目前 100 万亿元 GDP 的经济大厦,就是建立在大约 100 亿吨碳排放的基础上。碳中和意味着,整个经济大厦的基础要发生彻底改变,这会给中国经济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实现碳中和最大的挑战不在于生产技术,而是生活方式、发展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发展内容、商业模式、利益格局、体制机制,都要发生巨大变化。我们从小生活的世界以及接受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很大程度上都形成于传统工业时代。现在要转变到新绿色发展时代,新旧发展模式转换的基础条件还有很多都不具备。这些挑战反映在很多具体环节。所以我们做研究的过程中,有时很乐观,有时又比较悲观。乐观的是,能够通过专业知识看到人类发展面临的危机及其根源,并知道彼岸在哪里;但悲观的是,从此岸到彼岸,需要一个梯子。这不是学者能做的,需要政治家和全社会的一致行动。各种不确定性交织在一起,如何找到有效的路径就是一个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