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看到各省运动式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既欣喜又遗憾。欣喜的是全国步调一致能快速响应落实国家倡导;遗憾的是一些方案似乎进入误区,流于形式而缺乏有效对策。当温室气体的危害成为全球共识时,西方发达国家集团找到剥削发展中国家的新手段:打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碳”剥削。
由于发达国家集团的技术水平已基本实现低排放,当其采用“保护人类共同的环境”这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时,任何人都无法反驳,在这个旗号下,发达国家集团自然而然地掌控着政治和经济的话语权,从而盘剥发展中国家——通过诱导发展中国家接受自身高排放的事实、引导发展中国家愿意承担因高排放而付出代价、以控制排放的名义制订市场准入规则,歧视对待发展中国家,从而达到其剥削目的。
而中国,在识破其居心后,便设计出碳中和发展战略。考虑到中国以制造业为本,必须坚持发展全产业链的制造业,又要加入国际大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尤其是与发展国家集团竞争,让自己的产品跨过被抬高的市场门槛,于是将“碳中和”作为全社会一致行动的目标,既有改善环境提供我们的生活质量,又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对抗和竞争地位——政治和经济的话语权,那么何乐而不为。
然而,碳中和却应是全社会一系列行动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提升政治和经济话语权才是真正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采取的行动和策略必然要着眼于全社会开展创新活动,加快创新的步伐,把创新应用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策略,通过创新实现产业升级,逐步进入低碳、碳中和状态。
所以,“碳中和”的本质,其实就是以前说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治理阶段。只不过,以前和现在需要解决的是空间上的环境治污问题,而未来要解决的是,时空尺度上的气候变化问题,其中一个官方建议目标是,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恢复到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水平。
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碳中和的本质是产业升级。
而且,这个升级还是全面的。不仅是能源产业的人要想着怎么把化石能源替换成风能、太阳能,一个做运动鞋的得想着,怎么把鞋底从石油制品升级为甘蔗做的减碳新材料;一条电子产品生产线得想着,怎么把高温焊接升级为低温焊接;一个园区得想着,怎么升级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管控;就连一个做纸箱的工厂都得想着,怎么把胶带封装升级为榫卯搭扣。
碳中和可不仅是一个能源变量,它还是一种弥漫在我们所有生存空间里的环境变量。漫天彻地的环境变量对每个物种都是有压力的。
所以,积极地去减碳,可不只是为了节约成本,也不是被动地应对法律规定。谁琢磨出了减碳的新工艺,可就是未来全人类都用得着的技术创新啊。谁先创新,谁就有巨大的技术红利。
这时候你再看这个数字:136万亿元,它还是我们被动付出的代价吗?不,它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投资。它意味着技术探索,意味着设备升级,意味着海量就业新机会的产生。
今天,我们之所以提起“碳中和”这个话题,其实是想说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果某个未来一定会发生,那就先行进入那个未来,去等其他人。
这个升级还是全面的。不仅是能源产业的人要想着怎么把化石能源替换成风能、太阳能,一个做运动鞋的得想着,怎么把鞋底从石油制品升级为甘蔗做的减碳新材料;一条电子产品生产线得想着,怎么把高温焊接升级为低温焊接;一个园区得想着,怎么升级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管控;就连一个做纸箱的工厂都得想着,怎么把胶带封装升级为榫卯搭扣……
这里到处都是新机会,136万亿元,这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投资。
碳中和话题的背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某个未来一定会发生,那就先行进入那个未来,去等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