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Er对Mg-5Zn-xEr镁合金热裂敏感性的影响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124
采用优化的RDG (Rappaz-Drezet-Gremaud)热裂模型预测了Mg-5Zn-xEr (x=0.83、1.25、2.5、5,质量分数,%)三元多相合金的铸造热裂敏感性,并利用“约束杆”钢模铸造(CRC)实验评价了该合金的热裂敏感性。结果表明,优化的RDG热裂模型可准确地预测Mg-5Zn-xEr镁合金的热裂敏感性:随着Er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Er含量为2.5%时合金的热裂敏感性最高,当Er含量为5.0%时合金的热裂敏感性最低,与实验结果相一致。对铸件凝固曲线、相组成、微观组织等进一步分析表明,当Er含量提高至2.5%时,合金凝固过程发生包晶反应生成I相的同时消耗了液相,并且扩大了合金的凝固温度区间,使合金的热裂敏感性上升;Er含量继续提高至5.0%时,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发生L→α-Mg+W的共晶反应,凝固温度区间减小,有利于凝固后期枝晶间裂纹的补缩,显著降低了合金的热裂敏感性。
关键词:
镁合金是目前已知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导热性好、环保易回收等优点,在汽车、航天航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2]。铸造是当前镁合金零部件批量生产的最主要工艺,具有制造成本低、周期短、适用于复杂结构及大尺寸部件等优点[3]。热裂作为铸件生产中常见的缺陷之一,对铸件产品的质量和良品率均有着重要的影响[4]。研究[5,6,7,8]表明,热裂主要出现在合金固相线附近或凝固后期(固相率fs趋近于1),影响合金热裂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合金成分、合金凝固温度区间等。同时,铸造工艺参数和模具尺寸等对合金热裂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建立的热裂模型大部分以应力、应变、应变速率为阈值,以此来定性或定量评价合金热裂性能的优劣[9,10,11,12,13,14,15,16]。Lahaiet和Bouchard[12]采用单向拉伸的办法使凝固末期组织(半固态)发生变形,当处于半固态的合金不足以承受所施加的拉应力时,将产生热裂。该模型认为合金的热裂主要受加载的总应变量(ε)、晶粒间液相的表面能(γ)、液膜的厚度(h)和固相率(fs)等因素的共同影响。Suyitno等[13]基于合金凝固末期产生的应变与断裂应变相关,将固相线温度对应的合金塑性变形(εθθ)与接近固相线温度时实验获得的断裂应变(εfr)的比值定义为合金的热裂敏感性(hot cracking susceptibility,HCS),若HCS>1则表明热裂开始萌生和扩展。Rappaz等[14]引入了最大应变速率(
Mg-Zn-RE铸造镁合金是目前开发的新型镁合金体系之一,具有室温/高温力学性能好、析出强化效果显著等特点[17]。Luo等[18]和Bae等[19]在Mg-Zn-Y合金中首次发现了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的Mg3Zn6Y二十面体准晶相(icosahedral quasicrystal structure)。在Mg-Zn-RE三元合金中除了准晶相外,还会因为成分不同,形成Mg3Zn3RE2 (W-phase,cubic structure)和Mg12ZnRE (LPSO structure)[20,21,22]。本文作者课题组[23,24]开发了一种新型的Mg-Zn-Er三元铸造镁合金,研究发现Zn/Er比对合金凝固相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α-Mg+W-phase (Zn/Er≤0.8)、α-Mg+W-phase +I-phase (1≤Zn/Er≤6)、α-Mg+I-phase (6≤Zn/Er≤10)。同时,该合金表现出优良的高温抗蠕变性能等。
稀土元素在镁合金中具有较高的固溶度,能有效降低合金的热裂敏感性,但Mg-Zn-RE铸造镁合金与AZ91等合金相比仍然存在铸造热裂性能较差的不足[25,26,27]。Gunde等[28]研究了Y含量对Mg-3Zn-0.5Zr-xY (x=0、0.4、0.8,质量分数,%)合金热裂敏感性的影响,发现Y的添加能有效降低合金热裂敏感性,这主要是因为Y使得合金凝固末期路径发生改变,缩短了合金凝固温度区间。但对Mg-Zn-RE系合金的热裂敏感性而言,稀土含量不同造成的合金凝固区间、相组成等变化也会影响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对此还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工作结合相关铸件凝固理论,采用优化的RDG热裂模型预测Mg-5Zn-xEr (x=0.83、1.25、2.5、5,质量分数,%)三元铸造镁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利用“约束杆”钢模铸造(constrained rod casting,CRC)实验方法评价该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并探讨了成分、相组成等对合金热裂敏感性的影响规律,为Mg-Zn-Er铸造镁合金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采用纯Mg (99.99%,质量分数,下同)、纯Zn (99.9%)和Mg-30%Er中间合金作为原材料,分别制备了名义成分为Mg-5Zn-xEr (x=0.83、1.25、2.5、5,质量分数,%)的合金。合金熔炼在井式坩埚电阻炉中进行,保护气体为SF6和N2 (体积比为1∶1000)的混合气。在石墨坩埚中先后加入纯Mg、纯Zn和Mg-Er中间合金,待全部熔化后搅拌均匀,合金液在730 ℃下静置15 min后,浇入预热至300 ℃的模具中。
合金的实际成分由Magix-PW2403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获得,如表1所示。合金的fs-T曲线由STC-449C差热/热重分析仪测量获得,测量时合金的冷却速率为10 K/min。利用MATLAB软件对不同成分合金的fs-T曲线进行计算拟合。
表1 Mg-5Zn-xEr合金的成分
Table 1
目前,国内外对热裂敏感性评价的实验方法很多,包括临界尺寸法[29](临界直径法和临界长度法)、热裂环法[30]、石蜡渗透法[31]等。由于临界尺寸法具有简单且实验结果准确直观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合金热裂敏感性的研究[29,32,33]。
本工作采用“约束杆”钢模铸造法评价合金的热裂敏感性(HCS),其数学表达式为[33]:
式中,flength为热裂棒长度系数,flocation为热裂产生位置系数,wcrack为热裂纹宽度系数。合金热裂敏感性的具体评价因素如图1所示。根据裂纹发生的难易程度,定义最长棒为4,然后依次为8、16、32 (图1a);由于根部形状变化最大,裂纹最易发生,其参数定为1,在末端定为2,中间部位为3 (图1b);将完全断裂定义为4,半断裂为3,发纹为2,半发纹为1 (图1c)。
图1 热裂敏感性影响系数示意图
Fig.1 Schematics of hot cracking susceptibility factors including rod length factor (a), crack location factor (b) and crack width factor (c)
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该装置由热裂棒模具和温度采集系统组成。热裂棒模具由高150 mm的浇口杯和4根长度不同(86、106、136、156 mm)、直径均为10.5 mm的热裂棒钢模组成。在热裂棒模具的直浇道上部设有温度采集热电偶,热电偶类型为K型,直径为0.2 mm。计算机和温度采集/转换模块可实时记录合金在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获得合金的凝固时间与温度关系曲线。
图2 热裂敏感性实验装置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of hot cracking susceptibility experimental device (unit: mm)
将不同成分的合金试样进行打磨、抛光和腐蚀,腐蚀液为5% (体积分数)的硝酸酒精溶液,腐蚀时间为10~15 s。利用Axio imager A2M金相显微镜(OM)分析合金的显微组织。利用S3400型扫描电镜(SEM)与能谱仪(EDS)分析合金的显微组织及热裂断口形貌。利用D/MAX-3C型旋转阳极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合金的相组成。
在铸造工艺参数和晶粒尺寸/形貌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成分合金由于凝固路径不同而影响合金热裂敏感性。Rappaz等[14]的RDG热裂模型综合考虑了凝固收缩引起的应变和糊状区域的补缩,提出临界应变速率(csre)的数学表达式:
公式(2)中,A
由于RDG热裂模型的结构和参数较为复杂,较难在实际中应用。Easton等[34]在RDG模型的基础上,基于预测二元合金(Mg-Nd/Ce/La)对凝固路径的影响获得一种相对简单的热裂敏感性判定办法,提出热裂敏感性判定(Sht)数学表达式为:
该公式的优点是对复杂RDG模型进行简化的前提下,考虑了二元合金成分对热裂性能影响的重要参数(T0、Tco、fs(T)),更重要的是当二元合金的凝固曲线在Tco~T0温度范围内以非线性(均匀)凝固时,该公式同样适用。对于T0,此时组织中已搭建起一小部分固相“网状”结构(枝晶间发生接触并产生干涉),液相通过补缩通道对凝固收缩产生的枝晶间分离(空隙)进行补缩;对于Tco,此时处于凝固末期,固相体积分数较高,枝晶已互相融合基本形成固相形态。
前期研究[23]发现,Mg-5Zn-xEr三元合金的凝固行为较为复杂,凝固组织由α-Mg、W相和I相组成,并且W相和I相的析出温度介于Tco~T0温度范围内。但是,基于Easton等[34]的热裂敏感性判定公式(3)并未考虑到合金成分对Tco~T0温度范围和凝固组织、相组成的影响。本工作在综合上述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基于公式(3),得到优化的RDG模型,适用于不同成分Mg-5Zn-xEr三元多相合金的热裂敏感性评价(
公式(4)在具有公式(3)优点的同时,一方面考虑了Mg-5Zn-xEr三元合金在热裂易产生温度范围(Tco~T0)内凝固时,由于Er含量增加导致合金相组成的不同对热裂敏感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当不同合金成分的Sht值出现相近甚至相等的情况时,公式(4)可以定量区分热裂易产生温度范围(Tco~T0)的大小对合金热裂敏感性的影响。
公式(4)中,预测合金热裂敏感性的关键在于参数Tco、T0及函数关系表达式fs-T的确定。由于Tco~T0的温度范围为热裂易产生区间,而Tco、T0主要受fs,co、fs,0的影响,fs,co、fs,0可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确定[35,36]。Clyne和Davies[37]提出,当fs=0.4时,合金收缩应力便开始通过大量液相补缩得到释放。Easton等[34]和Vernède等[38,39]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确定fs,co的范围在0.98到0.99之间。结合本实验Mg-5Zn-xEr合金凝固温度范围较宽的情况,分别取fs,0=0.4、fs,co=0.98和0.99所对应的T0、Tco温度值进行相关计算。
利用热重分析仪获得不同成分合金的fs-T曲线,如图3所示。利用MATLAB软件中的curve fitting功能对fs-T曲线进行拟合,拟合函数形式为y=y0-Aexp(R0T),并获得各成分合金的fs-T函数表达式和相关系数(R2),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各合金成分fs-T拟合函数的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
图3 Mg-5Zn-xEr合金的固相体积分数(fs)与凝固温度(T)关系曲线
Fig.3 Solid phase volume fraction (fs)- solidification temperature (T) curves of Mg-5Zn-xEr alloys (x=0.83, 1.25, 2.5, 5)
表2 Mg-5Zn-xEr合金的fs-T拟合函数表达式及其相关系数(R2)
Table 2
Mg-5Zn-0.83Er
Mg-5Zn-1.25Er
Mg-5Zn-2.5Er
Mg-5Zn-5Er
fs(T)=0.98886-3.854×10-12exp (0.042T)
fs(T)=0.971-3.09×10-9exp (0.031T)
fs(T)=0.9779-5.687×10-16exp (0.056T)
fs(T)=1.00089-9.178×10-10exp (0.033T)
0.987
0.969
0.991
0.978
结合表2所拟合的不同成分合金fs-T函数关系表达式及fs,0=0.4和fs,co=0.98、0.99时不同合金所对应的T0、Tco值(图3),利用公式(4)计算获得不同成分Mg-5Zn-xEr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如图4a所示。结果表明,尽管在计算时T0和Tco的取值不同,但随着合金中Er的含量从0.83%增加到5%,Mg-5Zn-xEr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Mg-5Zn-2.5Er合金的热裂敏感性最高,Mg-5Zn-5Er合金的热裂敏感性最低。作为对比,基于公式(3)的Easton修正RDG模型计算的Mg-5Zn-xEr合金热裂敏感性,结果如图4b所示。可以看出,随着Er含量的增加,合金热裂敏感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与图4a的结果相矛盾。
图4 Mg-5Zn-xEr合金热裂敏感性预测
Fig.4 Hot cracking susceptibilities predicted by optimized RDG model in this work (
二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公式(3)是基于二元合金(Mg-Nd/Ce/La)所建立的热裂模型,该二元合金在Tco~T0温度范围凝固时的相组成并未发生变化,而本工作研究的Mg-5Zn-xEr三元多相合金在凝固过程中会先后发生α-Mg、W相、I相的析出,相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同时在热裂易产生温度区间(Tco~T0)内,合金的相组成随Er含量的增加发生变化,公式(3)不再适用。
在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为验证优化的RDG模型准确性和评价Mg-5Zn-xEr合金的热裂敏感性,采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和公式(1)所述的评价合金热裂敏感性的临界尺寸法实验,对不同成分的Mg-5Zn-xEr合金热裂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5a可以看出,Mg-5Zn-0.83Er合金最长的2根热裂棒发生断裂,最短棒并未观察到明显发纹情况。其它成分Mg-Zn-Er合金热裂情况与图5a类似,并通过公式(1)计算获得不同成分Mg-5Zn-xEr合金的热裂敏感性系数,结果如图5b所示。可以看出,随着Er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Mg-5Zn-2.5Er的热裂敏感性系数最高,Mg-5Zn-5Er的最低。通过对比发现,图5b所示的实验结果与图4a中本工作优化的RDG模型的预测结果变化趋势一致。这表明,在考虑Tco~T0温度范围后,公式(4)所示的优化的RDG热裂模型可准确预测Mg-5Zn-xEr三元多相合金的热裂敏感性。
图5 Mg-5Zn-xEr合金热裂敏感性试样及评价结果(临界尺寸法实验)
Fig.5 Hot cracking image of Mg-5Zn-0.83Er alloy (Arrows in Fig.5a show the macro-cracks) (a) and hot cracking susceptibilities of Mg-5Zn-xEr alloys (x=0.83, 1.25, 2.5, 5) (b) (Experiment via critical size method)
为进一步揭示不同成分Mg-5Zn-xEr合金热裂敏感性变化的机制,研究了合金的相组成、铸态组织和凝固特性。不同成分Mg-5Zn-xEr合金的XRD谱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Mg-5Zn-0.83Er合金由α-Mg和I相组成;随着Er含量的增加,Mg-5Zn-xEr合金中出现了W相,I相含量逐渐减少;当Er为5%时,合金中的I相完全消失,Mg-5Zn-5Er合金由α-Mg和W相组成。
图6 Mg-5Zn-xEr合金的XRD谱
Fig.6 XRD spectra of Mg-5Zn-xEr alloys (x=0.83, 1.25, 2.5, 5)
图7为Mg-5Zn-xEr合金的SEM像及EDS谱。Mg-5Zn-0.83Er合金由基体α-Mg和I相组成,如图7a所示。Mg-5Zn-1.25Er/2.5Er合金由基体α-Mg和I相、W相组成,如图7b和d所示。Mg-5Zn-5Er合金由基体α-Mg和W相组成,如图7e所示。图7c为图7a中A点的EDS谱,其Zn/Er原子比约为6,结合图6确认为I相(Mg3Zn6Er1)[40]。图7f为图7e中B点的EDS谱,其Zn/Er原子比接近W相(Mg3Zn3Er2)[40]的元素含量比例。合金中的I相主要呈条状和颗粒状,大多存在于晶界,少量出现在晶内。Mg-5Zn-xEr合金中的W相主要以鱼骨状分布于晶界处。
图7 Mg-5Zn-xEr合金的SEM像及EDS谱
Fig.7 SEM images (a, b, d, e) and EDS spectra of points A (c) and B (f) of Mg-5Zn-xEr alloys with x=0.83 (a, c), x=1.25 (b), x=2.5 (d) and x=5 (e, f)
图8为Mg-5Zn-xEr合金在热裂棒钢模中的冷却曲线。图中虚线为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的降温曲线,实线为合金凝固过程中冷却速率变化曲线,即降温曲线的一阶导数曲线。合金冷却速率变化曲线中的A、B、B'、C峰分别对应不同凝固析出相引起的合金冷却速率的突变。对图8中合金凝固曲线及其冷却速率变化曲线分析,可获得不同合金成分的相变反应温度。结合图6和7的结果可知,图8a中A峰对应α-Mg的形核与长大,B峰对应共晶反应L→α-Mg+I-phase生成I相的过程,2个峰对应的温度分别为616.4和438.7 ℃。从图8b和c中可以看出,随着Er含量的增加,曲线出现了一个新的峰(C峰),C峰对应共晶反应L→α-Mg+W-phase形成W相,而图8b和c中的B'峰则对应包晶反应L+ W-phase→I-phase 生成I相。当Er含量增加到5%时,合金中的I相消失,图8d中的C峰仍对应共晶反应L→α-Mg+W-phase生成W相,A峰对应的α-Mg形核温度为593.4 ℃。
图8 Mg-5Zn-xEr合金的凝固曲线(临界尺寸法实验)
Fig.8 Solidification curves of Mg-5Zn-xEr alloys (Experiment via critical size method)
(a) x=0.83 (b) x=1.25 (c) x=2.5 (d) x=5
图8中不同成分Mg-5Zn-xEr合金各相反应温度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与图4a和5b中不同成分合金热裂敏感性变化趋势相同:随着Er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凝固温度区间先增加后降低。当Er含量从0.83%提高至2.5%时,合金的凝固温度区间由177.7 ℃增加至195.5 ℃;当Er含量为5%时,合金的凝固温度区间减小为61.3 ℃。一般来说,合金凝固温度区间越窄,越有利于液相对热裂纹进行补缩,从而使合金的热裂敏感性降低。
表3 Mg-5Zn-xEr合金的各相析出温度和凝固区间范围(临界尺寸法实验)
Table 3
在Mg-5Zn-xEr合金体系中,不同含量Er元素的添加会在合金的凝固过程中形成W相或I相[23,40,41]。结合图8的凝固曲线,合金中I相主要在420~440 ℃内通过共晶反应(L→α-Mg+I-phase)或者包晶反应(L+ W-phase→I-phase)生成,而W相的反应温度(530~570 ℃)要显著高于I相。当Er含量为1.25%或2.5%时, α-Mg形核长大后,先发生共晶反应生成W相(L→α-Mg+W-phase),此时凝固组织中剩余的液相仍需参与后续生成I相的包晶反应(L+ W-phase→I-phase),由于剩余液相的不足和凝固温度区间过宽,极易产生热裂。当合金中Er含量增加到5%时,一方面该合金凝固温度区间大大缩小,另一方面最终获得的W相是通过共晶反应生成的,充分存在的液相对合金形成有效的补缩,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合金的热裂敏感性。
图9为不同成分Mg-5Zn-xEr合金热裂断口纵截面形貌。从图9a可以看出,Mg-5Zn-0.83Er合金的热裂断口附近尽管存在着液相合金的补缩通道,裂纹却并未能完全“愈合”,出现了较多细小裂纹,对合金的热裂性能是不利的。当Er含量添加到1.25%时,热裂纹的面积增大,随冷却过程的进行,合金的热裂缺口在收缩作用下被“撕裂”(图9b),说明Mg-5Zn-1.25Er合金存在着液态合金的补缩,但补缩能力较差,因此该合金的热裂敏感性较高。由图9c可知,Mg-5Zn-2.5Er合金的热裂敏感性最严重,合金热裂断口裂纹的长度最长、面积最大,说明合金凝固后期由于液相的缺乏,无法实现大体积的补缩,从而形成大面积的热裂纹。图9d为Mg-5Zn-5Er合金热裂断口形貌,由于凝固后期的液相能够对铸件实现有效补缩,抑制了热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故Mg-5Zn-5Er合金的热裂敏感性最小。综上,图9中各成分Mg-5Zn-xEr合金断口热裂情况与图4a、图5b中各成分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变化趋势相同。
图9 Mg-5Zn-xEr合金热裂断口形貌(纵截面)
Fig.9 Hot cracking fracture morphologies of Mg-5Zn-xEr alloys (longitudinal section)
(a) x=0.83 (b) x=1.25 (c) x=2.5 (d) x=5
对热裂断口俯视图做进一步分析,发现其表面存在一层液膜,如图10所示。液膜是合金液冷却到固相线附近,晶体周围存在的未完全凝固的液相[31]。根据液膜理论[12],热裂纹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液膜的厚度和凝固收缩应力,并且可分为3个过程:液膜形成、晶间分离、裂纹萌生及扩展。在凝固过程中,随着固相体积分数的增加,在枝晶生长前沿周围或者未凝固区域中开始形成液膜,随凝固温度的降低,通过载荷作用传递到晶间液膜上的应力应变进一步增大,液膜因此被拉长,同时能扩宽液相补缩通道,当被拉长的液膜无法有效抵抗枝晶间分离产生的收缩应力时,液膜将被拉断并出现晶间裂纹,从而产生热裂;反之,在液膜被拉长的情况下,液膜间的作用力仍能克服收缩应力,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将会降低。
图10 Mg-5Zn-xEr合金热裂断口形貌(俯视图)
Fig.10 Hot cracking fracture morphologies of Mg-5Zn-xEr alloys (top view)
(a) x=0.83 (b) x=1.25 (c) x=2.5 (d) x=5
由图10a可以看出,Mg-5Zn-0.83Er中液膜连续,并在表面出现了褶皱现象,说明液膜晶间结合力低,最终形成热裂纹。与图10a比较,图10b中Mg-5Zn-1.25Er合金的枝晶较为发达,阻碍了液相合金的流动补缩,同时液膜破碎,晶间结合力低,液膜被拉长,无法有效克服凝固收缩产生的应力,热裂敏感性增加。图10c为Mg-5Zn-2.5Er的断口形貌,尽管大部分液膜能连续,但其面积小且薄,同时在固相线附近形成的共晶相较少,对热裂极其不利,使得合金的热裂敏感性进一步增大。图10d为Mg-5Zn-5Er合金的断口形貌,其液膜变厚、面积增大,说明凝固末期此处存在大量的未凝固液相。根据凝固收缩补偿理论[29],当存在着相同的补缩通道时,液相体积分数越高,裂纹愈合的面积越大,晶间的结合力越大,热裂敏感性越低。此外,在Mg-5Zn-5Er凝固末期,由于生成W相的共晶反应,能抑制α-Mg的形核与长大,延长了液相补缩的时间,从而使得Mg-5Zn-5Er合金的热裂敏感性极大降低[31]。
(1) 本工作所优化的RDG模型可准确地预测Mg-5Zn-xEr (x=0.83、1.25、2.5、5)三元多相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其中Mg-5Zn-2.5Er合金的热裂敏感性最大,Mg-5Zn-5Er合金的热裂敏感性最小,与采用临界尺寸法获得的实验结果趋势相吻合。
(2) 在Mg-5Zn-xEr三元合金中,由于Er含量的变化,合金凝固过程中会先后发生α-Mg、W相、I相的析出,影响合金的相组成和凝固温度区间,更小的合金凝固温度区间有利于降低合金的热裂敏感性。
(3) 当Er含量为5%时,Mg-5Zn-5Er合金的凝固温度区间最小,同时合金在凝固末期发生L→α-Mg+W-phase的共晶反应,大量存在的液相对枝晶间的裂纹形成了有效的补缩,从而显著降低了该合金的热裂敏感性
1 实验方法
1.1 合金制备
Alloy (Zn/Er ratio)
Zn
Er
Mg
Mg-5Zn-0.83Er (6)
5.31
0.71
Bal.
Mg-5Zn-1.25Er (4)
5.31
1.19
Bal.
Mg-5Zn-2.5Er (2)
5.32
2.36
Bal.
Mg-5Zn-5Er (1)
5.45
5.31
Bal.
1.2 热裂敏感性评价方法
图1
1.3 热裂敏感性实验装置
图2
1.4 组织观察及相分析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预测热裂敏感性模型的优化与评价
图3
Alloy
Fitting function expression
R2
图4
图5
2.2 合金相组成及凝固特性
图6
图7
图8
Alloy
α-Mg
W-phase
I-phase
ΔT
Mg-5Zn-0.83Er
616.4
-
438.7
177.7
Mg-5Zn-1.25Er
613.7
566.6
425.1
188.6
Mg-5Zn-2.5Er
615.3
544.9
419.8
195.5
Mg-5Zn-5Er
593.4
532.1
-
61.3
2.3 合金热裂断口分析
图9
图10
3 结论
来源--金属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