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1, 吉宗威2, 赵九洲,1, 何杰1, 江鸿翔1
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 沈阳 110016
2.南方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深圳 518055
摘要
理论分析了亚共晶Al-Si合金中微量元素La变质共晶Si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La在α-Al中最大固溶度及La与Al、Si的相互作用参数决定其对共晶Si的变质效果。当La的添加量低于其在α-Al中最大固溶度时,La分布在α-Al和共晶Si中,其变质效果随着La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当La的添加量大于其在α-Al中最大固溶度时,由于La与Al、Si的相互作用参数较大且2者相近,会形成含Al、Si、La的三元化合物,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种可能Al、Si、La的化合物中,AlSiLa的形成热较大,且与Al熔体间的界面能较低,最易在熔体中形成;此时,La分布在α-Al、AlSiLa和共晶Si中,其中La在α-Al和共晶Si中的浓度基本不随La添加量的增加而变化,变质效果亦基本保持不变。当变质元素的添加量接近其在α-Al中的最大固溶度时,变质效果最佳。
关键词: 亚共晶Al-Si合金; 变质; 相互作用参数; 微量元素La; 固溶度
亚共晶Al-Si合金的组织主要由初生相α-Al和共晶Si组成,由于具有较佳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1~4]。该合金的性能与凝固组织中Si的形态密切相关。常规凝固条件下,共晶Si沿<112>方向优先生长成为粗大的板片状,严重割裂基体,大大降低合金的力学性能。因此,对共晶Si进行变质处理,将其由粗大的板片状转变为细小的短棒状,显得尤为必要[5~7]。目前的工业生产中,通常通过向合金熔体中添加Na或Sr来变质共晶Si。虽然这2种元素对共晶Si的变质效果较好,但均存在一定问题,比如:Na的吸收率较低,在熔体中实际含量不易控制,而且有效变质期较短;相比Na,虽然Sr的吸收率较高、有效变质期较长,但添加Sr的合金气孔率明显增加,且Sr易与铝合金细化剂Al-Ti-B中的B反应,导致变质效果下降[8,9]。
研究[10]表明,添加适量稀土不仅能净化铝合金熔体,有效提高熔体质量、减少合金缺陷,而且也能变质和细化合金凝固组织,有效改善合金组织、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稀土元素,尤其是相对廉价的La元素等对Al-Si合金凝固组织影响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以往的研究中,有关La用量说法不一,通常在0.1%~2% (质量分数,下同)间。近期的研究[11~15]表明,微量的La (0.01%)便能大幅细化基体,并与变质剂Na和Sr类似,通过诱发交错孪晶、增加孪晶密度来影响共晶Si的长大行为,将粗大的板片状共晶Si转变为细小的短棒状,从而有效提升合金力学性能。本工作将进一步深入探究微量La变质共晶Si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共晶Si变质元素选取原则。
1 理论模型
1.1 α-Al(S)/Al(L)界面处液相前沿溶质浓度分布
对含有微量La的亚共晶Al-Si合金熔体来说,在其冷却凝固过程中,α-Al晶粒生长时不断向熔体中排出溶质M (La或Si,平衡分配系数kM < 1),导致M在α-Al(S)/Al(L)界面处熔体一侧富集,α-Al(S)/Al(L)界面处熔体中M浓度(摩尔分数) 为[16,17]:
(1)
式中,为M的初始浓度,v为α-Al(S)/Al(L)界面的移动速率,R为距α-Al中心的距离,DM 为M在Al熔体中的扩散系数。
由 式(1)可见,α-Al凝固初期(R ≈ 0),α-Al(S)/Al(L)界面处熔体和固相浓度分别为和;随着凝固的进行,α-Al很快进入稳态生长阶段,此时界面处熔体和固相浓度分别为和min(),其中为M在α-Al中的最大固溶度,如图1所示。
图1
图1 α-Al晶粒周围溶质M (La或Si)浓度分布示意图
Fig.1 Solute M (La or Si) concentration profile around an α-Al grain ( is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solute M; kM and are the equilibrium partition coefficient and eutectic composition in Al-M binary system, respectively; is the maximum solubility of M in the α-Al phase; and are the concentration of solute M in the melt and in the α-Al at α-Al/melt interface, respectively; (T1) and (T2) are the solute M concentration in the melt ahead of α-Al/melt interface at temperatures T1 and T2, respectively; m is stoichiometric ratio)
在α-Al(S)/Al(L)界面前沿熔体中,M的浓度随距界面距离的增加以指数形式降低[16]:
(2)
式中,z为距α-Al(S)/Al(L)界面处的距离。
对于α-Al的稳态生长阶段来说,当La的初始浓度小于某一临界值xLaC时,La在α-Al(S)/Al(L)界面处熔体中富集的浓度为,熔体中无Al m Si m La (m为化学计量比)化合物形成;当大于xLaC时,La在α-Al(S)/Al(L)界面处熔体中的浓度大于,导致在α-Al(S)/Al(L)界面处形成Al m Si m La化合物(如图1所示),消耗La浓度。前期研究[12,14]表明,临界值xLaC约等于La在α-Al中的最大固溶度, (为共晶成分)。
热力学上,Al m Si m La化合物的沉淀析出行为取决于熔体中La和原子i (Al或Si)间的键能εLa-i,εLa-i 数值越大,Al m Si m La越容易析出。εLa-i 可由熔体中La和i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ΩLa-i 确定[18,19]:
(3)(4)(5)
式中,Z = 12为熔体中配位数,Na为Avogadro常数,Rg为气体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为界面处熔体中i-La二元系中La的浓度,和分别为界面处熔体中La和i的浓度,为界面处熔体中i-La二元系中La的活度系数,可用下式计算:
(6)
式中,Ai/La和ALa/i 为Wilson参数,可由二元无限稀溶液活度系数和求解:
(7)(8)(9)(10)(11)
式中,aLai 为与合金组元熔点相关的参数;fLai 是表征合金形成热的参数;TmLa和Tmi 分别为La和i的熔点;La、()La和() i 分别为与元素La和i有关的常数;?La和?i 分别为元素La和i的电负性;(nws)La和(nws) i 分别为La和i的电子密度(每1.48 × 10-31 m-3内的电子数);为9.4 V2;VLa和Vi 分别为La和i的摩尔体积;p和q是与合金组元性质有关的参数,对于组元分别为2种非过渡金属、1种非过渡金属与1种过渡金属以及2种过渡金属的合金来说,分别为10.6、12.3和14.1;b是与合金状态有关的参数,对于固态合金、1种非过渡金属与1种过渡金属组成的合金熔体以及其他合金来说,分别为1.0、0.73和0。相关参数数值见表1[20,21]。
表1 计算中涉及的相关参数[20,21]
Table 1 Parameters used in the calculations[20,21]
Element
|
Tm / K
|
V 2/3 / (cm2·mol-2/3)
|
|
? / V
|
(r / p) / V
|
u
|
Al
|
933
|
4.60
|
1.39
|
4.20
|
1.9
|
0.07
|
Si
|
1685
|
4.20
|
1.50
|
4.70
|
2.1
|
0.04
|
La
|
1193
|
7.98
|
1.18
|
3.17
|
0.7
|
0.07
|
Note:Tm—melting point, V—molar volume, nws—electron density, ?—electronegativity, r / p and u—parameters related to element Al, Si, and La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键能体现的另一种形式是元素间化合物的形成热。键能越高,元素间化合物形成热越负,越容易析出。本工作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Al m Si m La形成热进行计算,具体参数如下:Al、Si和La原子的价电子构型分别设置为Al(3s23p1)、Si(3s23p2)和La(5s25p65d16s2);平面截断能设定为294 eV;Brillouin区k点取样间距低于2π × 0.3 nm-1;每个原子上的作用力< 0.1 eV/nm作为收敛判据[22]。
Al m Si m La化合物析出与否还与熔体和Al m Si m La间的界面能密切相关。越小,Al m Si m La析出所需的过冷度越低。可用下式计算[23]:
(12)
式中,ΩAl-Si和ΩAl-La分别为Al-Si和Al-La熔体中Al和Si、Al和La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fb = 0.74是体堆垛系数;为熔体和Al m Si m La界面的摩尔面积,ωAl和ωSi分别为元素Al和Si的摩尔面积,VAl和VSi分别为元素Al和Si的摩尔体积;ΔmHAl = 10711 J/mol、ΔmHSi = 50208 J/mol和ΔmHLa = 6196.5 J/mol分别为Al、Si和La的熔化焓[24]。
1.2 共晶Si中La浓度
在亚共晶Al-Si合金的凝固组织中,La以3种形式存在:固溶在α-Al中、可能形成Al m Si m La三元化合物及在共晶Si中。其中只有后者对共晶Si的变质有作用。根据如下溶质守恒公式可求得共晶Si中La的浓度:
(13)(14)
式中,Xα-Al和XTe分别为α-Al和Al m Si m La化合物的摩尔分数,为共晶Si浓度,和分别为La在Al m -Si m La化合物和共晶Si中的浓度,为Si在Al m Si m La化合物中的浓度,和分别为La和Si在α-Al中的平均浓度,对于α-Al的稳态生长阶段来说,。
由 式(13)和(14)可知,和ΩLa-i 共同决定变质效果。当越小、ΩLa-i 越小,越不易形成三元化合物,越大,变质效果越强;当的添加量接近其在α-Al中最大固溶度时,变质效果最佳。
2 结果与讨论
通过式(7)~(11)计算得到的850 K时Wilson参数分别为:ALa/Al = -19.7302、AAl/La = -11.9213、ALa/Si = -32.308、ASi/La = -18.5573、AAl/Si = -0.6322、ASi/Al = -0.5412。基于Wilson参数计算得到的ΩLa-i 随La浓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可见,相比于ΩAl-Si,ΩLa-Al和ΩLa-Si的绝对值较大且2者相近。说明当大于时,易倾向于形成Al m Si m La三元化合物。
图2
图2 La和i原子(Al或Si)间的相互作用参数ΩLa-i 随界面处熔体中La-i二元系中La浓度的变化
Fig.2 Calculated results for the interaction parameters of La-i melt (ΩLa-i ) as a function of La concentration in the i-M system at α-Al/melt interface() (ΩLa-Al, ΩLa-Si, and ΩAl-Si are the interaction parameters of La-Al melt, La-Si melt, and Al-Si melt at 850 K, respectively. Inset shows the enlarged view of ΩLa-i in the i rich corner)
有关含Al、Si和La 3种元素化合物成分的研究报道很多,通常认为微量La在亚共晶Al-Si合金中会形成AlSiLa或Al2Si2La化合物[12,14,25~28],但就三元化合物的具体成分,观点尚不统一。因此,本工作分别理论计算了这2种化合物的形成热及其与Al熔体间的界面能,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0 K下AlSiLa的形成热约为-66.1 kJ/mol,其绝对值远大于Al2Si2La的形成热(-40.3 kJ/mol)的绝对值;而850 K时AlSiLa与Al熔体的界面能极低(≈ 0),小于Al2Si2La与Al熔体的界面能(0.021 J/m2)。形成热及界面能数据均表明微量La在Al-Si合金熔体中最易形成AlSiLa,这与前期的研究结果[12,14]一致。
表2 0 K下Al m Si m La的形成热()和850 K时Al熔体与Al m Si m La间的界面能()
Table 2 Heat for the formation of Al m Si m La () at 0 K and interfacial energy between the melt and Al m Si m La compound () at 850 K
m
|
/ (kJ·mol-1)
|
/ (J·m-2)
|
1
|
-66.1
|
0
|
2
|
-40.3
|
0.021
|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当小于时,无AlSiLa三元化合物生成,La分布在α-Al和共晶Si中,基于 式(13)和(14)可计算得到共晶Si中La浓度随的变化关系,见图3。可见,随的增加而增加,变质效果随之增加;当大于时,La在稳态生长的α-Al中的浓度为,不再随的变化而变化,而高出的La在α-Al/熔体界面处会形成AlSiLa三元化合物,此时,亦不随的变化而变化,La对共晶Si的变质效果基本不变,这与前期研究结果[12,14]一致。
图3
图3 不同La添加量下Al-6Si合金中共晶Si内La的浓度()随La初始浓度()的变化
Fig.3 Dependences of the La concentration in eutectic Si () on the La initial concentration () in Al-6Si alloy melt
上述分析亦可用于判定其他微量元素对Si的变质效果。微量元素在α-Al中的最大固溶度及与Al、Si的相互作用参数共同决定变质效果。当微量元素与Al、Si的相互作用参数相近时,其在α-Al中的最大固溶度越小,变质效果越强;当微量元素在α-Al中的最大固溶度相近时,其与Al、Si的相互作用参数越小,越不易形成三元化合物,变质效果越强;当变质元素的添加量接近其在α-Al中最大固溶度时,变质效果最佳。
3 结论
(1) 当La的添加量低于其在α-Al中最大固溶度时,La分布在α-Al和共晶Si中,变质效果随着La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2) 当La的添加量大于其在α-Al中最大固溶度时,由于La与Al、Si的相互作用参数较大且2者相近,会形成含Al、Si、La的三元化合物,在各种可能的Al、Si、La化合物中,AlSiLa的形成热较大,且与Al熔体间的界面能较低,最易在熔体中形成,此时,La分布在α-Al、AlSiLa和共晶Si中且其在α-Al和共晶Si中的浓度基本不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变化,变质效果基本保持不变。
(3) 变质元素影响共晶Si变质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共晶Si中变质元素的浓度,这主要取决于变质元素在α-Al中的最大固溶度、变质元素与Al、Si的相互作用参数及可能形成化合物的形成热、化合物与熔体间的界面能;当变质元素的添加量接近其在α-Al中的最大固溶度时,变质效果最佳。
来源--金属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