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测百科]分享:晶界特征对316不锈钢沿晶应力腐蚀开裂裂纹萌生的影响2025年09月22日 15:09
- 研究了晶界结构特征及晶界两侧晶粒的变形难易程度(Schmid因子)对316不锈钢(316SS)不同晶界萌生应力腐蚀开裂(SCC)裂纹的影响. 通过形变及热处理工艺获得晶粒尺寸较大的样品, 制作成薄样品, 使样品厚度相当于一个晶粒的尺寸.
- 阅读(73)
- [检测百科]分享:管线钢在沉积物下的腐蚀行为及有机膦缓蚀剂的作用效果2025年09月22日 15:09
- 利用动电位扫描(PDS), 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线性极化电阻法(LPR), 研究了石英砂沉积物覆盖下的X65管线钢在含氧盐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有机膦缓蚀剂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钠(EDTMPS)的作用效果.
- 阅读(80)
- [检测百科]分享:不同浓度富Fe相粒子对Al-Mg-Si-Cu系合金弯边性能的影响2025年09月22日 15:07
- 通过弯边变形, 拉伸实验, OM, SEM和TEM观察等手段研究了不同浓度富Fe相粒子对Al-Mg-Si-Cu系合金板材弯边性能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随着富Fe相浓度增加, 合金板材沿纵横向的弯边性能存在较大差异, 不含富Fe相粒子的合金板材沿2个方向弯边变形180°后外表面粗糙度增加,
- 阅读(73)
- [检测百科]分享:TA15钛合金薄壁焊接件热处理校形研究2025年09月22日 15:07
- 针对飞机关键薄壁件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簸箕"变形问题, 采用有限元结合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了焊接变形及焊后热处理校形的研究. 通过实验获得了材料的基础物性及高温蠕变行为, 验证了焊接及焊后热处理有限元模型
- 阅读(73)
- [检测百科]分享:微结构相关的高循环疲劳分散性计算方法研究2025年09月22日 15:07
- 为了研究微结构对高循环疲劳分散性的影响, 发展了考虑多晶材料微结构特征的极值概率分析方法. 首先, 通过Voronoi算法构造了近似多晶合金微结构的随机多晶胞元模型. 其次, 应用基于内变量的晶体塑性本构理论, 模拟了不同应变幅下处于结构表面和内部多晶微结构胞元的循环应力应变响应.
- 阅读(78)
- [检测百科]分享:K416B镍基铸造高温合金的700 ℃高周疲劳行为2025年09月22日 14:49
- 通过高周疲劳性能测试和组织形貌观察, 研究了K416B镍基高温合金700 ℃的高周疲劳行为. 结果表明, 在700 ℃和应力比R=-1条件下, 合金疲劳寿命随着应力的升高而减小, 高周疲劳强度为175 MPa; 在低应力条件下, 形变位错在γ基体中发生不同取向滑移
- 阅读(73)
- [检测百科]分享:挤压态ZK60镁合金室温拉-压不对称性研究2025年09月22日 14:49
- 基于室温轴向拉伸和压缩实验研究了挤压态ZK60镁合金的拉-压不对称性. 通过修正黏塑性自洽模型, 建立了耦合滑移和孪生的晶体塑性力学模型, 模拟了挤压态ZK60镁合金轴向拉,压力学行为, 分析了基面,柱面,锥面滑移及{1012}<1011>拉伸孪生和{1011}<1012>压缩孪生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激活及演变情况.
- 阅读(76)
- [检测百科]分享:纳米孪晶Cu中局部剪切应变诱导的退孪生行为2025年09月19日 14:47
- 对择优取向纳米孪晶结构Cu样品进行室温轧制变形. 微观结构研究发现, 当变形压下量为15%时, 样品中出现了与轧制方向呈30o~45°方向(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分布的退孪生带. 退孪生带中孪晶片层明显粗化
- 阅读(73)
- [检测百科]分享:微量元素Bi对Al-Pb合金凝固过程及显微组织的影响2025年09月19日 14:47
- 实验研究了微量元素Bi对Al-Pb合金凝固过程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发现微量元素Bi能显著细化Al-Pb合金凝固组织中的富Pb相粒子, 细化效果随着Al-Pb合金Pb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分析了微量元素Bi对Al-Pb合金液-液相变过程的影响机理
- 阅读(73)
- [检测百科]分享:水合肼制氢Ni-Pt/La2O3催化剂研制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2025年09月19日 14:47
- 综合采用共沉淀和置换法制备了一种La2O3负载纳米级Ni-Pt合金催化剂Ni-Pt/La2O3. 经优化制备工艺, 该催化剂在323 K可100%催化N2H4H2O分解制氢, 反应速率340 h-1, 其催化性能优于已报道的多数催化剂.
- 阅读(74)
- [检测百科]分享:固溶处理对CoCrW合金组织及耐磨性能的影响2025年09月19日 14:47
- 何波1,聂庆武1,张洪宇2,韦华2, 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沈阳 1101362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沈阳 110016 摘要 以铸造CoCrW合金为研究对象, 通过XRD, SEM和EDS分析以及硬度测试和室温耐磨实验, 研究了不同温度的固溶处理对该合金的组织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铸态和固溶态CoCrW合金组织均由M23C6,M6C和γ-Co基体3种相组成, 但固溶后合金中碳化物的大小、形貌及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固溶后合金中起强化作用的碳化物大量
- 阅读(77)
- [检测百科]分享:累积叠轧Mg/Al多层复合板材的织构演变及力学性能2025年09月18日 13:46
- 以商业纯Mg和AA1050 Al板材为初始材料, 采用累积叠轧技术在室温下进行不同轧制道次变形制备了Mg/Al多层复合板材料, 并对3 cyc轧制的Mg/Al多层复合板材料在200 ℃分别进行不同时间退火处理. 利用OM, SEM和中子衍射技术对微观组织和宏观织构进行了研究.
- 阅读(73)
- [检测百科]分享:等径角挤压和单向轧制高纯Al再结晶晶界面的取向分布2025年09月18日 13:46
- 选用经多向锻造和再结晶退火的晶粒组织均匀(平均晶粒尺寸为20 μm)且取向均匀的高纯Al (99.99%)为原料, 将2组平行样品分别进行等效应变ε≈2的等径角挤压(ECAP)和单向轧制(DR)变形后, 再经360 ℃再结晶退火8~90 min, 利用基于体视学原理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的五参数分析法 (FPA) 对比研究了不同变形方式对高纯Al退火再结晶晶界面取向分布的影响
- 阅读(76)
- [检测百科]分享:定向凝固的复杂形状高温合金铸件中的雀斑形成2025年09月17日 15:03
- 通过实施工业条件下的定向凝固实验, 对复杂形状的高温合金铸件中的雀斑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揭示了这种凝固缺陷产生的几个新特点. 结果表明, 雀斑易于产生在铸件的棱角部位而不是平滑表面上, 称之为棱角效应; 铸件外形台阶式地突然扩张和缩小会分别抑制和促进雀斑形成
- 阅读(73)
- [检测百科]分享:定向凝固U720Li合金的高温塑性变形行为2025年09月17日 15:03
- 采用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定向凝固与等轴晶U720Li合金的高温塑性变形行为, 利用OM, SEM和EBSD分析了不同变形条件下合金的组织特征及动态再结晶机制. 结果表明, 定向凝固与等轴晶合金的变形抗力均随变形温度升高而降低.
- 阅读(73)
- [检测百科]分享:拓扑密堆μ相对含Hf的镍基粉末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2025年09月17日 15:03
- 研究了含Hf (0~0.89%)的FGH4097粉末高温合金中拓扑密堆μ相的析出动力学、组织形态以及μ相对Hf含量为0.30%的合金盘坯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Hf含量为0.30%和0.89%的合金, 经750~900 ℃长期时效后μ相已明显析出. 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时效时间的延长以及Hf添加量的增加, μ相析出量增加且尺寸长大. μ相主要在晶内以长条片状形态析出.
- 阅读(73)
- [检测百科]分享:铸造镍基高温合金中初生MC碳化物的退化过程和机理2025年09月17日 15:03
- 采用OM, SEM和TEM及其HAADF模式下的元素面扫描, 研究了一种铸造镍基高温合金长期时效期间初生MC碳化物的分解反应过程、形式及机理.结果表明, 在长期时效过程中, 初生MC分解反应分为3个阶段: MC+γ→ M6C + γ′, MC+γ→M6C + M23C6+γ′和MC+γ →M6C + M23C6+η.HAADF模式下对分解区域进行元素面扫描
- 阅读(80)
- [检测百科]分享:Nb-Mo微合金高强钢强化机理及其纳米级碳化物析出行为2025年09月16日 16:05
- 采用SEM, EBSD, HRTEM和物理化学相分析等技术分别对0.1%Nb和0.1%Nb-0.19%Mo微合金低碳热轧钢进行了微观组织形貌、钢中析出相及强化机理的观测和分析. 结果表明, 与Nb钢相比, Nb-Mo钢的组织较为细小, 组织中小角度晶界密度也较高
- 阅读(73)
- [检测百科]分享:熔体超温处理温度对新型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溶质分配行为的影响2025年09月16日 16:05
- 采用熔体超温处理技术对新型含Re和Ru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熔体进行不同温度的超温处理, 利用EPMA研究了定向凝固过程中合金元素的溶质分布状态及溶质分配系数随熔体超温处理温度变化的演化规律.
- 阅读(82)
- [检测百科]分享:亚稳奥氏体对低温海工用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与机理2025年09月16日 13:58
- 利用EBSD, HRTEM与热膨胀仪等实验手段对低碳中锰钢在淬火+回火 (QT) 与淬火+片状淬火+回火 (QLT) 工艺下的奥氏体形貌与相变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QT与QLT工艺下所生成的回转奥氏体形貌、尺寸、位置以及由此导致的奥氏体稳定性差异是造成实验钢力学性能特别是低温冲击韧性巨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表明, 由于QLT工艺在淬火+片状淬火 (QL) 阶段完成了C和Mn元素的第一次配分, 因而相比于QT热处理工艺, QLT工艺下回转奥氏体在生成速率显著提高的同时其生长模型也由一维双向增厚模式演变成一维单向增厚模式.
-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