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详情
2324-09
分享:GH2909低膨胀高温合金热处理中的组织演变行为 李钊1,江河,2,王涛1,付书红1,张勇1 1.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先进高温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5 2.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采用SEM、TEM、EPMA及萃取相分析等多种...
-
查看详情
2324-09
分享:SiCf/TiAl复合材料界面反应及热稳定性 沈莹莹1,2,张国兴1,贾清,1,王玉敏1,崔玉友1,杨锐,1 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 沈阳 110016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016 摘要 采用真空吸铸法制备了SiCf/T...
-
查看详情
2324-09
分享:液氮温度下纯Ti动态塑性变形中的孪晶变体选择 高栋1,周宇,2,于泽3,桑宝光,1 1.大连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大连 116034 2.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沈阳 110016 3.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 110850 摘要 在液氮...
-
查看详情
2324-09
分享:热处理温度对Ti0.5Zr1.5NbTa0.5Sn0.2 高熵合金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韩林至1,牟娟,1,周永康2,朱正旺2,张海峰2 1.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819 2.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 沈阳 110016 摘要 制备了一...
-
查看详情
2324-09
分享:喷射成形过共晶AlSiCuMg合金的固溶行为 冯迪,1,朱田1,臧千昊1,李胤樹2,3,范曦4,张豪4 1.江苏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镇江 212003 2.Metallic Materials Division, Korea Institute of Materials Science, Changwon 51508, Korea 3.Department...
-
查看详情
2324-09
分享:淬火速率对7136铝合金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的影响 马志民1,2,3,邓运来1,3,刘佳2,刘胜胆,1,3,刘洪雷4 1.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沙 410083 2.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 014030 3.中南大学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83 4.东...
-
查看详情
2324-09
分享:选区激光熔化AlSi10Mg-Er-Zr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强化 杨天野,崔丽,,贺定勇,黄晖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与制造学部 北京 100124 摘要 采用气雾化制粉技术原位合金化制备了AlSi10Mg-Er-Zr粉末,研究了选区激光熔化(SLM)成形AlSi10Mg-Er-Zr试样的相对密度、微观组织和力学...
-
查看详情
2324-09
分享:SUS316不锈钢马鞍形管-管接头的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及高效计算方法开发 骆文泽,胡龙,邓德安, 重庆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5 摘要 基于MSC. Marc有限元软件平台,针对SUS316马鞍形管-管焊接头的焊接残余应力预测,开发了2种能同时兼顾精度与效率的计算方法。第1种方法建立...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金属材料局部腐蚀损伤过程的近场动力学模拟:进展与挑战 夏大海,1,2,邓成满1,2,陈子光3,李天书4,胡文彬1,2 1.天津大学 天津市材料复合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350 2.天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300350 3.华中科技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 武汉 430074 4...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Al-Li合金中 δ′/θ′/δ′复合沉淀相结构演化及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探究 王硕1,王俊升,1,2 1.北京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 北京 100081 2.北京理工大学 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1 摘要 针对Al-Li合金中的复合沉淀相δ'/θ'/δ'存在的不同位相关系,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不...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非晶态U60Fe27.5Al12.5 合金的晶化动力学行为 韩录会1,柯海波,2,张培1,桑革1,黄火根,1 1.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江油 621907 2.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东莞 523808 摘要 针对典型的U60Fe27.5Al12.5非晶合金,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进行了非等温晶化与...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Ag-CuO触点材料侵蚀过程的演化动力学及力学性能 马敏静1,屈银虎1,王哲,1,2,王军1,杜丹1 1.西安工程大学 材料工程学院 西安 710048 2.西安交通大学 物理学院 西安 710049 摘要 基于Ag-45CuO (骨架Ag-CuO)和Ag-20CuO (岛状Ag-CuO)触点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利用ZrO2 固体电解质研究Na3AlF6-SiO2 熔盐中的电沉积 高运明,1,2,何林1,2,秦庆伟1,2,李光强1,2 1.武汉科技大学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81 2.武汉科技大学 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81 摘要 利用Y2O3稳...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显微组织和应变速率对TC4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和绝热剪切带的影响 陈伟1,章环1,牟娟,1,朱正旺2,张海峰2,王沿东1 1.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819 2.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 沈阳 110016 摘要 通过...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形核剂的添加方式对选区激光熔化成形含锆Al-Cu-Mg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凯冬,刘允中,,詹强坤,黄斌 华南理工大学 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州 510640 摘要 采用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制备了含锆Al-Cu-Mg合金,研究了不同方式添加Al3Zr形核剂对试样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显微组织和应变速率对TC4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和绝热剪切带的影响 陈伟1,章环1,牟娟,1,朱正旺2,张海峰2,王沿东1 1.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819 2.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 沈阳 110016 摘要 通过...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2000℃高温高承载的Ta-W难熔合金 张旭,田谨,薛敏涛,江峰,李苏植,,张博召,丁俊,李小平,马恩,丁向东,孙军, 西安交通大学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49 摘要 如何在保持高温优异力学性能的同时,还能兼顾优异的室温塑性和加工成型能力...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成分对真空脱锰法相变控制高硅电工钢{100}织构的影响 杨平,1,王金华1,马丹丹1,庞树芳2,崔凤娥3 1.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2.鞍钢集团 钢铁研究院 鞍山 114000 3.北京科技大学 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在前期真空脱锰...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循环热输入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王迪1,黄锦辉1,谭超林,1,2,杨永强1 1.华南理工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广州 510640 2.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STAR, 637662, Singapore 摘要 激光增材制造(LAM)中逐层沉积...
-
查看详情
1824-09
分享:连铸结晶器内高温熔体多相流模型化研究进展 刘中秋1,2,李宝宽,1,肖丽俊2,干勇2 1.东北大学 冶金学院 沈阳 110819 2.钢铁研究总院 北京 100081 摘要 连铸结晶器内高温熔体多相流的运动状态强烈地影响高品质钢的洁净化、均匀化和精细化。该高温熔体...
021-33362018
质量投诉:19957375031
传真:0573-86180133
邮箱:shhgj@chinazbj.com
上海市闵行区莘建东路58弄2号502室
最新资讯/News
- 02-242020
-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检测的基础知识普及
1.1测试方法和条件 为了确切表征金属材料在使用(服役)条件下所表现的行为,力学性能测试条件应尽量接近实际工作条件。除普通金属力学性能测试(利用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外,近年来又发展出模拟试验,即应用机件模型,甚至使用真实机件,在模拟机件真实工作条件下进行力学试验。通过这种试验所得到的力学性能(使用性能)判据,能更真实反映工作条件下金属的性能,具有重大的工程实际意义。但是,模拟试验一般...
- 01-152020
-
紧固件用材之合金结构钢与碳素结构钢
结构钢分为工程结构钢和机器结构钢两大类。工程结构钢就是用来制造种工程用金属结构,如桥梁、车架、船体以及各种混泥土钢筋等, 大多数用普通碳素钢及普通低合金钢制造,一般在出厂热轧态直接使用。机器结构钢是用来制造各种机械零件的钢材,由于机械零件一般 很复杂,使用要求高,因而机器结构钢大多为中、高碳合金结构钢及优质合金结构钢,一般要经过热处理才能达到使用要求。紧固件用材 大多为低中碳结构钢...
- 10-292024
-
分享:界面热力学与晶界相图的研究进展
晶界作为微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材料的性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晶界相变是准确阐述众多材料现象的重要信息。然而,由于晶界结构复杂、晶界相变观测困难等原因,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这些材料现象的直接证据和机理解释。